《江山青峰最信君》——柴德賡與蘇州文化名人
来源: 本站   发布时间: 2024-09-02 13:06   22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介紹《江山青峰最信君》一書,與柴德賡交遊的10位江蘇籍文化名人。


江上青峰最信君——柴德赓与江苏文化名人

 

    一、《江上青峰最信君——柴德赓师友书札书画及诗稿墨迹》一书背景

    《江上青峰》一书分为三个部分;

    柴德赓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十分注重保存有历史意义的文献资料,生前存有《青峰草堂师友墨缘》,赠予的书画,以及师友的信札400通,还有手稿、诗稿等。这些收藏的主要部分由柴德赓的后代捐赠给苏州大学博物馆收藏。

    《青峰草堂师友墨缘》(两册)是柴德赓于1947年开始征集师友的墨宝,第一篇是陈垣,最后一篇是1963年收入,由赵朴初题写,总计收入三十二人墨宝。

    《江上青峰》在《师友墨缘》的基础上,扩充至七十九人的墨迹,其中老师一辈有:陈垣、余嘉锡、柳诒徵顾颉刚邓之诚、邓以蛰、黎锦熙、马叙伦沈尹默尹炎武张宗祥、张子高、汪旭初、溥雪斋、吴研因沈兼士杨天骥、赵朴初、程小青范烟桥、金毓黻、李季谷、陆和九、陆懋德、周谷城、吴贻芳戴君仁,共二十七人;同门及友人有:周祖谟、启功、陈乐素、魏建功、台静农、顾随、夏承焘、贺培新、萧璋、唐兰、王季思、谢国桢吴白匋、陈迩冬、陈直胡华郑鹤声陈乃乾、陈伯君、陈绍闻、方管、方国瑜、何士骥、黄宪藩、励乃骥、罗浚、吴泽许世瑛、余逊、张重一、张尊俭、方介堪、孙楷第、金兆梓尚传道杨巩俞启人、荣孟源,共三十八人;随后是学生辈有:周国伟、陈凡、郭预衡、梁敬荷、刘乃和、裴溥言、孙正刚、王大安、孙公炎、史树青、许春在、俞汝林、曾敏之、刘乃中,共十四人。

    《江上青峰》第二地看点是,19478月柴德赓所写怀念沈兼士的一篇文章。沈兼士是浙江吴兴人,生于山西汉阳。沈兼士是章太炎门下弟子,和他的两个哥哥一起被誉为“北大三沈”,均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沈兼士是语言文学学家、教育家,爱国知识分子,但英年早逝,1947年死于突发心脏病,年仅61岁。柴德赓所写《我对于沈兼士先生的认识》是一篇悼文,发表在天津《益世报》上,这是一篇充满感情的记叙文,文笔流畅,介绍了抗战期间,流落他乡,故知旧交的点点滴滴。这篇文章并没有收入柴德赓的其他纪念文集里面,可喜的是这篇手稿居然还在,读报只知道柴德赓的文笔好,看到手稿却会惊艳他的书法。整篇文章,无停顿,一气呵成。手稿现在亦由苏州大学博物馆收藏。

    《江上青峰》第三部分是柴德赓自抄诗稿。柴德赓在中学时代开始作诗,由于当时疏于保存,随做随弃,丢失不少。到大学毕业后,想到要回忆以前所作诗,凭着回忆,拾遗补缺,零星凑上十几首,起名《青峰诗存》,抄录于纸上。此后新作诗以《偶存草》,作为自己的诗集名。目前所看到(搜集)到的诗近200首,《偶存草》部分由苏州大学博物馆收藏。此次,《江上青峰》影印了《青峰诗存》及《偶存草》。柴德赓的诗最早诗1926年,最迟为1964年,其实自1947年后柴德赓极少作诗,加起来也就十余首。柴德赓的诗,写得最好的是1944131日离开北平南渡,至1947131日返回北平后,仍然住旧居(尚勤胡同15号),巧合地很,同一日同一地,正好50首南渡抗战诗。柴德赓写了南渡一路,正好是安史之乱杜甫之路,国破家亡,忧国忡忡,进入蜀地,投笔从戎,战败流窜,寻得白沙一片宁静,立志撰写南宋史,对比亡国之痛。从柴德赓每篇诗中均有印证。当胜利消息传到,他写给在北平的好友顾随:“我在巴蜀望收京,君见王师下北平。”大有陆放翁“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之对应。

    柴德赓诗历史学家,国文是他的基础,自然写有一首漂亮的文人字。连他的老师都盛赞;“柴先生字漂亮极了,比启先生写的好。”《江上青峰》收录了目前可以看到的柴德赓最早的信,1933年写给陈垣的信,一通四纸,如果装裱上墙,字不输启功是可见的。《江上青峰》还收录了,柴德赓临死之前(一周)抄录的写给陈垣的两首诗,虽然在牛棚年代,书写不便,还是依然潇洒,运笔如飞。柴德赓从上大学开始,追随老师,立雪程门四十载,从未间断,紧跟不弃,在这本《江上青峰》就有答案。

 

    二、《江上青峰》中可见柴德赓与江苏名人的交往
    今年4月在苏州,民进市委会曾组织过一场访谈节目,当时的题目是《柴德赓与苏州》,主要介绍了柴德赓从19559月到苏州,一直到1970年“文革”中去世的主要经历。5月在北京中国书店页做过一次类似的访谈节目,
题为《柴德赓与辅仁大学》。值此《江上青峰》出版之机,借苏州图书馆的宝地,我重点谈谈柴德赓与江苏文化名人的关系。

    柴德赓何以到苏州,我在《柴德赓与苏州》已经介绍过。这是苏州人所关心的事情,这里主要是教育部要调离柴德赓支援地方院校,而吴贻芳当即决定,要柴德赓到江苏工作,那时她是省教育厅厅长。

    19888月在南京江苏省社科联召开《柳诒徵、邓之诚、吕思勉、柴德赓、陈恭禄、缪风林六位历史学家纪念会》,这里只有柴德赓不是江苏籍,被认为对江苏省的历史研究及教育作出突出贡献,至少在当时这样认为。从《柴德赓年谱》及《柴德赓日记》中可以看到,柴德赓和其中四人均有交集。

 

⑴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江苏丹徒人。史学家、教育家。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

《江上青峰》第一五七页。

疏通知远而不诬,深於《书》者也。

    柴德赓何时认识的柳诒徵,没有准确的记载。只是有一些旁证。

    《柴德赓日记》194447日:

    得乐素[1]兄书,嘱以《佛道考》各一册寄柳翼谋[诒徵[2]]先生。

《明季滇黔佛教考》是陈垣1940年抗战时期的著作,陈垣与柳诒徵同年出生,当时有“南柳北陈”之说。二位大学者,一代宗师,各领南北。从陈乐素信中可以看出,柳诒徵在浙江大学(抗战分为两部分,浙江龙泉河贵州湄潭)湄潭分校。且陈垣的《佛教考》在柴德赓有馀书在手。《青峰草堂师友墨缘》册页第二篇,便是柳诒徵题写《礼记·经解》句:“疏通知远而不诬,深于《书》者也。”孔子一段关于历史教育之意义的论述。何时柳诒徵写在柴德赓视为珍宝的《师友墨缘》册页上呢?柴德赓的《师友墨缘》册页1947年以素冊交给陈乐素带去杭州,代劳征集题字。只是有个可能,柳诒徵当时题写。至少在1947年到1956年之间,《柴德赓日记》没有记录二人相见的记录。据柴德赓196265日日记:

    郑鹤声、徐绪典二君闻风来,余1931年秋曾与俞韵琴先生同访北极阁下郑之书斋,见其图籍琳琅,惜未见主人耳。今又三十一年,郑来访余,同乡学人,三十年而始见,欣悦可知。

说明这一年,柴德赓到过南京。到南京要务当为拜访名师,这里能想到的介绍人应该是陈伯君[3]。陈伯君一家正拟从杭州迁往京城。柴当时还是一个大学生,正在研读《书目答问》,那一年《书目答问补正》出版。柴德赓得知补正者范希曾,闻声而来,不巧范希曾英年早逝,夙愿难成,转而寻觅郑鹤声,不巧未在北极阁,转而拜访柳诒徵先生,此行得愿。

    柳诒徵是目录学大家,在中央大学独树一帜。后来柴德赓的研究志向之一即为目录之学。于1947年写过《记贵阳本〈书目答问〉简论〈答问补正〉》,系统介绍贵阳本《书目答问》和范希曾《补正》之价值。柴德赓研究《书目答问》和《答问补正》的发端,应该是从1931年那次南京之行得到教益。1963年中华书局重印《书目答问补正》,柴德赓写序。从这一点看,柴德赓对于《书目答问》和《补正》的掌握情况,是得到中华书局的认可。柴德赓后来在目录学方面有所表现,得益于陈垣的教诲,从陈垣的《中国史学名著评论》发展到《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史籍举要),这是他对当代史学史的一点成绩。
    1962年,柴德赓借调至北京大学,827日日记写道:

    阅柳先生《国史要义》,此书昔年曾见,未及细读,今日临窗披阅,觉采撷之功,立言之旨,皆有独到之见,其于实斋,亦有驳义,此老非随俗而靡者也。

这是柴德赓日记中关于柳诒徵的最后记录。

    我们并不能确定柳诒徵何时给《师友墨缘》册页题文。但是有一点可以看到,柳诒徵那一页紧接陈垣,说明在柴德赓的心中其重要程度。据传,柳诒徵有日记存世,尚未公布,也许后面的学者可以看到答案。

⑵ 邓之诚(1887—1960),字文如。祖籍江苏江宁。历史学家。长期任教燕京大学、北京大学。

    邓廷桢(1776—1846)是邓之诚的叔曾祖,邓廷桢做过两广总督、闽浙总督,协助林则徐禁鸦片。邓之诚出生在成都。入云南两级师范,与李根源同级同学,莫逆之交。辛亥革命结识孙中山、黄克强、蔡松坡。缪荃孙与邓之诚为姻亲(缪夫人庄思琇是邓夫人庄宛如的亲姑姑)、老少女婿,得益真传。
    
柴德赓在北平师范大学上学史,陈垣是历史系系主任,邓之诚认可中国通史。《邓之诚日记》关于柴德赓的记录很多,最早见于19321017日,邓之诚发起的北平历史学会成立,邓之诚自任会长,各个高校都有代表,师大柴德赓、清华吴晗、辅仁谭琪骧,后来他们都为历史学留下名字。1933年柴德赓于师大毕业,到安庆任教中学,54日柴德赓前往邓宅辞行,邓之诚赠送一套《通史讲义》。
    1935
年,柴德赓重返辅仁大学,此后邓之诚把柴德赓当作了朋友,有些事情请柴德赓协助完成,比如邓之诚之子转学,介绍朋友的孩子入职辅仁。从这些可以看出,二人关系很近。柴德赓每次出城海淀方向,总要到燕园看望老师。向老师借书看,19441月柴德赓准备离开北平南渡,21日赴海淀桑树园4号第二次辞行,并还《明清史讲稿》。

    1948年,邓之诚为《墨缘》册页题诗,见《江上青峰》第一一七页:

岁序匆匆总易忘,田间佳种未生芒。

天容寄傲茅安屋,自笑封侯醉有乡。廿年前尝刻醉乡侯印

稚子跳踉翻奕局,衰翁辛苦筑农场。

晨暄曝背无穷趣,不管江南罢女桑。

    《柴德赓日记》中邓之诚的名字出现过十余次。1955年柴德赓调苏州任教,宣布时间是720日,并同时宣布“肃反”运动开始,柴德赓要在北京参加完运动后赴南京报到。柴德赓行前未到蒋家胡同2号邓宅告辞,917日匆匆上路,此时江苏师范学院已经开始学学年。

    邓之诚19601月去世,柴德赓不在北京。一年后,柴德赓在梦中见到邓之诚,16日记有:“梦与邓文如师谈话,娓娓如平生。”22日日记又有:“梦与文如师闲话。”,柴德赓有个习惯,将梦里之事,记录于日记中。可见在柴德赓的心目中,一直惦念自己的这位老师。

    1955年,柴德赓离开北京后,他的状态也一直在邓之诚的注意之中,1958年邓之诚日记就有一条:“柴德赓差点成为右派”。

 

⑶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民俗学家。

    《柴德赓日记》最早的记录顾颉刚是195535日,这一天科学院召开批判胡适大会,顾颉刚提出对考据学的批评,此时柴德赓认为不妥,在日记提出自己的观点,考据是工具,可以为革命者所用。后来关于顾颉刚的记录有二十多次,说明二人来往比较频繁。顾颉刚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和柴德赓都是民进中委员,在北京开会时常一起谈论苏州掌故,更增进了二人的共同话题。
    19608月,顾颉刚到庐山修养,后从井冈山到苏州。住下后和柴德赓联系,二人在家中见面叙旧,柴德赓陪同顾颉刚登灵岩山观陈列及收藏,并与渊明师傅攀谈。当日日记:

     下午一时至榆社,留半小时,与蒋贲同志陪顾颉刚先生赴灵岩山,乍阴还晴,太湖风帆云烟,倏忽变幻,秔稻将登。秋光未老,寄与徘徊又是一番景象。阅文物室陈列品,破山明条幅,唐伯虎诗册,殊可珍现,至于憨山一联,八大扇页,看来大是赝品,然一山收藏如许,亦非易易。登花园之颠,与老僧渊明闲谈,僧言行年七十八,民国十五年出家,二十三年始来此间,当时大雄宝殿初奠基,僧寮初建,规模未具,屈指三十五年,今犹有僧130余人。蒋贲言,苏州城内僧多有妻室,此山则戒律甚严,等级制亦甚峻。蒋在此主持宗教整风,住二月,山僧无老小,咸与相识。六时返榆社,始与顾、蒋别。

17日:午诣顾颉刚先生,以素册请题,当即为书自作游甘肃杂诗之一,亦苏州相逢一纪念也。

晚十一时半,送顾颉刚先生至车站,并拖挂将书籍一包随车携往北京。

顾颉刚为《师友墨缘》题诗为,见《江上青峰》第一二六页

一路梨花次第看,此春应不见花残。

新来学得延年术,直上西倾挽岁寒。

    19801225日在北京去世,顾家送寄到水碓子一份讣告。当时陈璧子在广西探亲,责遣柴君衡参加吊唁,柴君衡协助顾家人办理丧事,告别仪式那天,柴君衡是站在家属队伍中,他也是替他的父亲完成最后的送别,此时距离柴德赓去世已近11年。

 

⑷ 汪东(1890—1963),字旭初,江苏同里人。文学家、书法家。章太炎弟子,号称太炎门下“东王”。

    1955年柴德赓到苏州后才认识汪东旭初,汪东是民革苏州主委,市政协副主席。在政协会议上二人结识。

    1957年汪东为柴德赓《师友墨缘》题诗三首,见《江上青峰》第二八六页。

江南好三首

莱伊卡,腾跃上天游。月窟径须追狡兔,星河倘亦犯牵牛,佳话纪从头。

 

莱伊卡,空际且盘旋。欲为生民销战伐,首凭科技占优先,第一是苏联。

 

莱伊卡,不惜此牺牲。动处有光爭日月,名垂不朽比山陵,锡汝狗明星。

    苏联发射第二人造卫星,其中载狗名“莱伊卡”,此为人类星际旅行之先驱,作词颂之。

        青峰先生粲正。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

    1957104日,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1)由苏联发射。113日又发射了第二颗(Sputnik-2),此次携带一只狗莱卡(Laika)。这件事在当时轰动。因为美国成功发射卫星探险者一号(Explorer-1)是1958131日。可想当时在反美宣传,苏联强大的狂热之下,又一次证明社会主义东风压倒西风的强大气息。汪东作为民国过来的知识分子,在新社会要积极改造思想,所以在《师友墨缘》(第二册)上有突出政治为主题的诗作。
    
在《柴德赓日记》可以看到的二人来往基本在政协会议期间,二人在南京开会,经常同住一间,汪东年长柴德赓18岁。东渡日本,结识孙中山,参加同盟会。汪东曾任《民报》编辑至主编,鼓吹革命,1920年代开始从事教育,任教多所大学。

    1957年科学院影印过同盟会的《民报》合订本,柴德赓够得一套。后来,借给汪东阅读,汪东作为一个曾经的《民报》主编,需要温故知新、面对旧人。《民报》后来归还柴德赓,现在我赠送了苏州以为研究民国文献的学者,他发现上面有很多标注及划线,说明二人都是认真读过。

    1963年汪东因患癌去世,柴德赓时在北京,在家书中写道:

    接范烟桥同志函,知汪老于十三日逝世,与此老相处八年,论学谈心,颇称知好,闻其以恶疾终,至为痛悼。目前范崇鑫兄来函,谓汪老病中时念及我,祈得归后一叙,今成长往,可为陨涕。

    《柴德赓日记》提及汪东名字有50次,说明二人在短短八年中,有很多交往。

 

⑸ 吴白匋(1906—1992),本名征铸,江苏扬州人。文学家、戏曲学家。扬州吴氏为世家。吴白匋为长兄,二弟吴征鉴昆虫学家,五弟吴征铠物理学家,六弟吴征镒植物学家。吴白匋是胡小石的弟子,抗战期间,随同前往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任教,在白沙柴柴德赓与吴白匋相识,同教国文系。1946年吴白匋去南京大学任教,柴德赓北归辅仁大学。1952年《柴德赓日记》出现吴白匋的名字,1019日(此时柴德赓已经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

    到东来顺,建功、重禹、白匋已先至,白匋已脱离教书工作,任苏南文联副主任,随戏剧观摩会来京,拟月底归去。吃涮羊肉,座客太多,简直吃不上,费70,000元,与建功分担。

由此可知,吴白匋已经离开南京大学,专注戏曲研究。魏建功、方管(重禹)吴白匋、柴德赓四人均在白沙女师院任教,现在各在新的岗位。

    1955年柴德赓调至苏州,只身一人在江苏师范学院,住在大操场南侧的教工宿舍楼上,想起十年前,还是在白沙,岁月蹉跎,流年旋转。108日,到苏州不及二十天,日记:

    自上月21日到苏州以来,一直未下过雨,昨日骤冷,入夜且穿毛背心。晨起作书与梁明、吴白匋。又致书舒芜,颇回忆昔年寓居白沙光景,与舒芜比邻而居,灯火相望,今则南楼危坐,枫叶萧瑟,良夜迢迢,未尝不念及平生故人也。

    对友人的思念,是人生的重要情感。柴德赓肾已在苏州,离吴白匋更近了,似乎有相见的愿望。柴德赓到苏州后,经常赴南京参加政协的会议,当然少不了老朋友见面。

    1964年,柴德赓至北京参加二十四史点校工作,吴白匋赴京参加全国戏曲座谈会,二人交往较多。621日日记:

        吴白匋来,金世禾来。白匋为余书册页,工楷。邓英来,午与吴、金至同和居小叙。

金世禾为剧作家,转为张君秋写剧本,时任职常州京剧团,亦来京参加演出。

        见《江上青峰》第三〇〇页:

依旧团圆饼,尝来味自新。

中秋一轮月,公社万家春。

钢水连云涨,珠峰辟路臻。

红旗歌不尽,应胜楚狂人。

一九六〇年中秋作。六四夏,为青峰老友书。吴白匋客北京。

    

    1964年正是国民经济恢复期,精神面貌增长,吴白匋自9月份开始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一年,二人频频见面。

 

⑹  杨天骥(1882—1958),字千里,苏州吴江人。

    《柴德赓日记》仅有一条,1956713日:“与汪旭初、杨千里二先生至周瘦鹃先生寓所会谈。”但是《师友墨缘》中却有一页是杨天骥所书,见《江上青峰》第三三〇页:

    握手有怀如日月,凭阑无语看风云。

    匆匆昨日今故事,江上青峰最信君。

  一九五六年六月十有九日,访青峰同志,谭近代史料。出此册令题,率书二十八字。 
千里

    杨天骥的题诗写于二人见面后的716日(六月九日),显然是带回册页,回家后认真构思所书。柴德赓与杨天骥仅有一次见面,柴德赓就请杨天骥为《师友墨缘》题诗,显得有点不合逻辑。因为在柴德赓的众多师友中没有给《师友墨缘》题字的,且诗词、书法均佳的人很多,比如翦伯赞、范文澜、程小青、方管等人。可以想到,二人见面有相恨见晚之感。汪东将柴德赓介绍给杨天骥,当时柴德赓正受命国史学会,整理国家大型文献整理项目《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寻找辛亥文献及资料。吴贻芳调柴德赓来江苏工作,理由之一就是,江苏有大量的辛亥资料,并且亲历辛亥的重要人物还健在,且江苏籍居多。柴德赓在苏州后,很快就融入这个圈子。因此,和杨千骥相识是必然的,正如杨天骥所言:“江上青峰最信君”。

 

⑺ 魏建功(1901—1980),字天行,江苏如皋人。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江上青峰》收录了两幅魏建功为柴德赓所书诗札,分别见第二九四页和第二九八页。

    1919年,魏建功入北大预科,1925年毕业留校任教。魏建功是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的创办人。

    193710月,北大、清华最后一批教授撤离北平,离开北平前,倚装为柴柴德赓写下:

敌未受俘俘已献,缁衣墨面等轻尘。

边城亘古销忠骨,腹地从来窜懦民。

千里久游鱼在镬,一山新聚鹿相亲。

可怜落照红楼影,愁绝沙滩泣马神。

逢人说项羞无舌,落草投荒志可衰。

慷慨一生怀先觉,艰难万感独后来。

豪情往日寻常见,直道当今拉杂催。

入梦天乡云作障,高台碐磳满尘埃。

廿六年十一月南行,书留纪念。奉

青峰我兄教正。

    魏建功到西南联大任教,白沙女子师范学院成立(1940年),魏建功任国文系系主任。李霁野、台静农等人相继到达白沙。1944年柴德赓、方管到白沙,在西南的一个小镇,还有胡小石、吴白匋的等,使边陲山区出现一个文化重镇。

    1949年北平解放,新中国成立。魏建功再为柴德赓《师友墨缘》题诗一首。

    1955年魏建功被选为学部委员。

 

⑻ 吴研因(1886—1975),江苏江阴人。现代初等学教育家。1945年任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司长。1949年后任教育部处等教育司、中等教育司司长。民进中央委员。

《柴德赓日记》最早出现吴研因的名字是1953年,柴德赓参加民进活动。

195512月吴研因陪同叶圣陶到苏州考察,到江苏师院。

    1962年柴德赓调至北京工作后,每周参加民进中央的学习,和吴研因熟悉起来。吴研因的儿子吴增介当时为江苏师院政教系教授。

苏州一路到昆明,已罢山行更水行。

借问此来谁作伴,百花丛里竹孤生。

    同遊者多挈眷属,予独漫从之。自山北经苏州河路绕抵昆明湖西畔,午后泛舟东渡。

偷取风和雨歇天,四箱花景竟芳妍。

玉兰怒发榆梅醉,惹得杨枝舞欲颠。

碧罗衫与叶成阴,红领巾如花满林。

喜得小珊同玩乐,童颜不禁有童心。

小珊为章元善先生小外孙女刘珊珊。

连绵春雨倍江南,岸柳山花亦不堪。

恼咤黑云西北散,碧湖红日映晴岚。

 

⑼  谢国桢(1901-1982)字刚主,常州武进人,生于河南安阳。明清史学家、目录学家。

    192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国学院,梁门弟子。

    1948年,谢国桢由钱穆介绍到昆明云南大学和王华书馆讲学。担任云南大学文史系教授。1949年,遵范文澜之意到华北大学政治研究所学习,10月被推荐到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讲授明清史、目录学与历史文选。

    《柴德赓日记》第一次出现谢国桢的名字是1951726日。

    1962年柴德赓借调至北京工作期间,107日谢国桢邀柴德赓、启功至其寓所,观明清史文献。谢国桢请柴德赓校对《论明清笔记小说》,柴德赓也请谢国桢审定《弘储》文。

    19635月,谢国桢为《师友墨缘》题诗,见《江上青峰》第三一六页。

千山万水远相迎,雪映桃花一片青。

细雨迷蒙云雾里,时间端合是清明。

由京入蜀途中所见,聊成绝句。即请

青峰道兄同志指正。公将返吳门,桢明日又拟作青岛之逰矣。巴山话旧,

以志鸿爪。

    1964517日:

    四时半至谢刚主家,今日原班人马,元白先至,阅刚主所藏黄宗会《缩斋文集》旧抄本,于明季事颇可参考,黄晦木得罪始末,较梨洲文为详。谢山曾见《缩斋诗集》,选三十首入《续甬上耆旧诗》,此本无诗。《诗集》盖亦失传矣。又见陈仅《听雨录》四册,康熙抄本,丘字未改。毅生先生携读书记自随,即在阅过书上盖印,盖与刚主有同好也。

 

⑽ 尹炎武(1888—1971),号石公,镇江丹徒人。中国公学毕业。1926年辅仁大学成立,被陈垣聘为国文系教授、系主任。1937年开始,柴德赓兼任国文系大一国文,与尹炎武共事。1945年后任国史馆纂修,与柳诒徵同乡同事。1949年后,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

尹炎武题诗见《江上青峰》第三三一页。

如来结集属阿难,

刘向传经冯道刊。

华梵双融备讎校,

熊熊红淚莫轻弹。

抗战后期,柴德赓至白沙女子师范学院,尹石公在贵阳师范。曾给柴德赓写过两封信。一封是19451110日,尹炎武将赴峨眉拜访马一浮,兼就医看病,为此还要鬻当随身书籍。一年后,写了一封读柴德赓介绍陈垣《通鉴胡注表微》之文《胡注表微提要》,很有感慨,南宋亡不入仕,到明初人亦欲仕,值得研究。

19559月柴德赓到苏州任教,1956年寒假赴上海看望尹石公,查阅辛亥史料。

 

 



[1] 陈乐素,陈援庵长子。当时任浙江大学教授。

[2] 柳诒徵,当时任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

[3] 陈伯君,陈璧子长兄。文史学家。1920年毕业北京大学国文系。


 
Sk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