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晶——《柴德赓年谱长编》代序
来源: 本站   发布时间: 2018-08-27 14:16   2663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陈晶《柴德赓年谱长编》读后感言。

   去岁入秋以来,世侄念东与我通微信,得知他已在编著《柴德赓年谱长编》,有时也会让我回忆核实一些材料。秋后接邦衡先生(柴德赓先生次子)电话,告知年谱初稿已就,要送来让我先读。不敢让他劳驾,我即刻去取。

   我并没有按年谱的系年编写从头读起,而是急着先翻阅我从师柴德赓先生的入学年代,即初稿本第四卷:1955年谱记柴师服从分配自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调苏州江苏师范学院创建历史系起,一直读到1970年柴师在“文革”中蒙冤辞世。再含泪读完第八卷“身后事”,掩卷长思了整整一天。然后再翻转从头通读一遍,也作了一些笔记,为不影响出版计划安排,将稿本寄还给了念东。

   不久前,邦衡先生又示意让我写“序”,顿感惶恐,论辈分、资历、才学,都不是我所及。我虽读历史系,但走出校门就进博物馆,一直从事考古、文物工作。考古当然离不开史学,尽管也写过一些文章,但愧对老师,没有像样的研究论文,更没有史学方面的造诣。然而作为一名受柴师教育、自始至终关怀我成长、关注我学业、呵护我人生,又在这本年谱初稿中自1955年—1965年期间累列四十余条载述我与柴师信札往来及有关记事。泽师恩,沐师情,铭记在心,我深切领悟老师对我的期盼。经过岁月沉淀,所有思念、追忆也有了更多理性空间。年谱中一部份记述亦为我熟知,有些还真是柴师言谈中亲自所述。作为当事人与见证人,我应该有感而发来怀念恩师的。

   柴师在讲授《历史要籍介绍》课中,讲解“传记类史学”内容丰富,讲到个人传记、年谱,称:编著个人年谱要见录很多资料。我想他当时或者想过“自撰年谱”,才留存下很多实录材料。现在这本《柴德赓年谱长编》编著者又是《柴德赓全集》编者,熟读过柴德赓学术著作、整理过笔记、日志、信札、诗文、书法作品等资料,可以说《柴德赓年谱长编》是一本现代史学专家一生为史学作贡献的纪实,内容齐全,解释通达,真实性强。

   柴师出身浙江诸暨的农耕家庭。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大教育家在浙江实施教育救国的理念,深入县乡开门办学,广纳勤奋聪颖的寒门子弟入学,柴师也是其中的受惠者。年谱所记十五岁时,读临浦小学初中班,时历史教师为名师蔡东藩。在蔡先生影响下,对史学和文学多有涉猎,他渴求历史知识的慾望贯穿整个青年时代。后来柴师从事历史教育工作,对历史知识的传播,提出要有多种载体的读物,既要写出史实可靠、观点正确,有系统有重点的通史,还提倡出版既有丰富正确历史内涵,也有文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历史读物。后来他成为研究蔡东藩《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专家,是当之无愧的。上世纪60年代初,我得柴师作序,蔡东藩著《前汉演义》。用不同体裁传播历史知识的方法,对我深有影响和启迪,后来为普及考古知识,我也探索着将具有考古专业水准的题材写成通俗易懂的随笔,推介考古、文物知识亦被学界认可,聊作告慰我师。

   从小学、中学,浙江名师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直至考入北平师范大学。此时的京师新潮涌动、学术自由,是出大师立栋樑的年代。他就读师大历史系,勤奋攻读,成绩优秀,一年级的试卷,就得到老师陈垣“极佳”的批注,不久又写出史学论文《明季留都防乱诸人士事迹考(上)》。在学生时代,就已成陈垣老师的助手。25岁在师大毕业后,任教中学历史、国文,后又返归师门,任辅仁大学历史系讲师,成为陈垣师的入室弟子。年谱记实,他踏入了史学研究的黄金时期。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他经长途跋涉,转战入蜀中,路途艰辛。但每到一处,不管间隙的暂停或较长的居留,他必要借阅当地的方志书籍。在后来的课堂教学中,他一直谆谆教导我们读、查地方志是史学工作者必需具备的基本功。

   我在缅怀业师的一篇小文中,也写到听他讲过在白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艰苦执教,与相识的老友、新知,议论时弊,切磋治学,以诗言志。这段时期的年谱上,有很多篇幅他的诗作,有目睹战乱而作的《洛阳述怀》,记国军50万竟不敌日冦15万,感慨万分作《闻龙门不守》,有喜闻日冦投降作诗《乙酉秋日冦报降后作》,有痛恨国民党时弊所作《和静农(迎神)韵》。及至19462月作长歌一首,述怀入蜀两年中他当时的思想、抱负、志向、际遇。柴师的诗词造诣,可谓“笔一抬就出七律。”

   19551965年,十年间年谱所记,可看出我是被老师最关注的学子之一。我读历史系之前,对史学几乎无知,。1953年参加全国大学生统一招考被录取在河北师范学院地理系本科,读了两个学期,因患肺疾,休学回苏州疗养,康复后不再想到北方上学了,申请转学到江苏师院。当时江苏师院不设地理系,不知转读什么是好,茫然中,听江苏师院办公室殷翔远主任及秘书科陆志琴老师介绍,新创建的历史系刚调来原北师大历史系主任柴德赓来当掌门人,是位著名教授,为之所动,拟选读历史,而又怕不被接受。两位师长指点我自已去找柴主任,在我写过的《忆吾师柴德赓先生》文中有记,几近程门立雪,终被柴师感动,收为试读生,未经复考而试读。开始对纪庸教授讲的中国古代及中世纪史及柴师讲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有兴趣,讲义上列有参考书籍,但到图书馆上自修时又借不到,我就与同班的一位女同学商量,闯到柴师住所去借书看。唐突跨入师门,未想竟掀开了我们十来年的师生情谊。无论在学校上课或在外地实习期间,我一直在柴师的视线中,得到辅导和关怀。

   毕业分配到博物馆从事考古、文物工作后,他自嘲教不了这学生了,并亲自带我到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让我拜师苏秉琦教授。柴师与苏先生是北师大读书时的老同学,已疏往来,那年是我与柴师在北大相聚,他主动提出去看望苏先生,记得在苏先生办公室相见后,在北大勺园餐厅就餐时,巧遇我在苏州市三中时比我高一级的同学顾文璧,顾此时是北大历史系邓广铭教授的助教,柴师也热情招呼。顾很感动地告诉我,他登门去柴先生在北大的临时居所请教,柴师平易、温和,毫无门户之见,热情接待求学者。我也告诉顾,柴师特意拜会苏秉琦先生,是为请苏先生指导我工作。柴师这种帮助后学者提高学业的境界,让人高山仰止。

   在年谱上还有印迹可查。为拓宽我的学习,作书山东大学历史系郑鹤声教授,让他收我为学生。我在济南博物馆工作的业余时间里,在跟郑鹤声先生学习,在为他抄写他正在著作的《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从中我顿悟了应用古代笔记资料书籍,在研究工作中的分量,对于我后来整理考古出土实物对照文献笔记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很有帮助。

   上世纪50年代,柴师奔赴苏州后,即全身心溶入了这座城市,他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讲过两位为苏州文化作过奉献的近、现代著名人物,一位是辛亥革命元老、爱国名士李根源,一位是国学大师章太炎,他们都是把苏州溶进自已生命历程的楷模。柴师到苏州后,著文《从白居易诗文中论证唐代苏州的繁荣》、《天堂苏杭说的由来》,以及《明末苏州灵岩山爱国和尚弘储》等,不仅研究苏州经济文化的历史,又为发掘古文化,发扬广大苏州当代文化事业努力奔波。骑着那辆28吋的单车,颠簸在石子路上,寻访明、清碑石,考察古建寺观,做了许多工作,结识团结了现代苏州著名人士:顾公硕、汪旭初、蒋吟秋、周瘦鹃、范烟桥、汤国梨、苏州博物馆王炎馆长等等,还有当时在职的主持过抢修已颓废的多座园林的李云华市领导。上世纪70年代李云华调任常州市领导,有次来常州市博物馆,还对我这个苏州人表示,他没有忘记柴德赓教授为苏州文化事业所做的奉献。

   2004年我曾将缅怀柴师之文投稿苏州杂志社,随即接到素昧平生的杂志社总编陆文夫的电话,并告知柴师曾给香港报刊撰写过有关苏州园林、掌故等文章,问及是否有遗存稿。此时我在沪上,即告知当时尚在苏州居住的柴邦衡(柴师次子),包括文学大家陆文夫先生在内的苏州文化人都在怀念柴德赓先生。

   柴师热爱苏州,热爱之极,他呕心沥血创办发展了江苏师院历史系教育事业,也为苏州文化发展义无返顾地费尽心思。在文革之初又忍辱负重地倒在苏州这方他挚爱的土地上。

   读年谱第八卷“身后事”,反复读了数遍,再回顾前面的年谱纪实,我悟出柴师生前一定考虑过要将他的史学著作结成文集,传承后世。谱中多次述说柴师在江苏师院历史系,树大招风,历次政治运动,都把他当重点批判对象,“反右运动”中往复被批判达四十次之多。白天的光阴被剥夺了,身心受摧残,而晚间他还要伏案备课、读书研究或考虑着著书立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柴师就在自已的精神世界里,为了事业,再苦难也要坚持,待有点阳光透露,他就直起腰杆,全身心地投入史学教学工作、展示出为人师表的风范。

   柴师母陈壁子与柴师相濡以沫数十载,她理解柴师心愿或者柴师曾经与她讨论过出书计划。师母是一位不平凡的长者,青年时思想进步,追求真理,秉性真实、坚强。在思念柴师的悲痛中,她虔诚地为了完成柴师遗志,着力组织柴师学生中几位有专长的学者,整理出版了柴德赓著《史籍举要》、《史学丛考》和《资治通鉴介绍》等。正当她还想继续率领子女发掘柴师的各类遗著时,不幸因病于一九八六年辞世,遗志未酬。

   作为一名学子,我不具学识专长,无能力参于发掘被历史尘埃淹埋的柴师留下的这份丰厚的史学遗产,心感内疚。但我很期望苏州大学历史系的师生们能担起发掘这份史学遗产的重任。

   2007年苏州大学举办了柴德赓先生百年之辰的纪念活动,专门筹备了纪念展,为整理研究柴师史学遗著搭建了框架平台,该是个好的开端,但后续的具体工作尚不见端倪。从无到有,柴师是苏大历史系当之无愧的开天辟地人,历史系能有今天的规模和成绩,真的应该喝水不忘掘井人,不能仅仅等待他的后人邦衡先生来推动及念东的进驻,才张罗起发掘遗作的“柴德赓研究所”。

   我在江苏师院历史系读书时,念东侄就在苏州,生活在爷爷身边,自小耳濡目染接受薰陶。我见念东儿时性格内向,腼腆、温和、礼貌,也曾产生过一种感觉,有望成长为柴师接班人。如今念东已过入耳顺之年,在刻苦发掘祖父的史学著作,一本一本读,一页一页整理,有担当地挑起这副重担,年复一年编著“柴德赓全集”。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能够一头扎进故纸堆里,为爷爷立传,为中国文化树碑,真是感觉后继有人的欣慰。柴师地下有知,他未竟的事业正在薪火相传,一定也会含笑于九泉的。

 

                             陈晶  谨识

                             2018210日于礼耕义种屋

 
Sk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