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在线
天荒地老我還來
──白沙紀行
2015年8月1日早驅車從江津鼎山大橋(長江目前有80座跨江大橋,位於江津的鼎山大橋是重慶境內的32座大橋之一)出發至白沙鎮,經G93號高速公路,約40公里到白沙古鎮。
白沙的名字唸叨了幾年,一直計劃尋訪抗戰史蹟,雖然沒有生活在國破家亡的抗戰時代,但一直想看一下今日的白沙鎮是什麼樣子,試想一下當年的艱辛;對照老照片及蒐集的史料,看歲月留痕,滄桑鉅變。今日終於成行,與白沙的故事越來越近。
今日白沙地圖
首站重慶航天職業技術學院。此地為重慶抗戰遺址保護單位,一幢2層8教室的尖頂教學樓,銘牌記為“江津鄉村簡易中學舊址”(是重慶抗戰遺址保護575號),學校門衛很熱心,介紹了航天職業技術學院的前世及今生。
圖中間的灰色建築為抗戰時期留存教室,萬人大合唱就在此操場舉行。
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學校,前後也有百年歷史。鄧若曾教練曾在此讀書,校園有一個1981年女排教練及全體隊員的簽名排球藝術雕塑,以表達學校的其文化淵源。
1942年3月29日為紀念黃花崗烈士殉難,弘揚民族抗日精神,就在(“驢溪半島”時江津師範學校場地即現在的航天職業技術學院操場)舉行過中國音樂史上第一次萬人大合唱。據《白沙鎮志》記“教育部音樂教育委員會、白沙音樂教育推進委員會主辦音樂月萬人大合唱”。國立女子師範學院院長謝循初任主席,簡易鄉村師範校長教務主任游世華主持,由廬前撰寫《白沙鎮歌》歌詞,音樂家吳伯超(著名音樂教育家,時國立女子師範學院音樂系教授)任指揮。萬人大合唱的成功舉辦極大鼓舞了前方淤血將士,也激勵了大後方同胞的鬥志;可歌可泣、可圈可點。
1942年萬人大合唱照片(百度照片)
馮玉祥將軍為抗戰募捐來到白沙鎮,展開募捐工作,此地也是重要一站。2013年曾發現了馮玉祥在此校區募捐的照片,據記:“1944年馮玉祥将軍攜夫人李德全赴江津進行抗日募捐,巡回至白沙镇馬項埡小學(現重庆航天職業技術學院江津校區)時,應当時校長莫德林所邀”拍攝。
(百度照片)
經門衛指點線索及路徑,找到一個東山小學舊址,據稱為原女子師範的附屬小學,1950年代廢棄。學校很破,附近為一個汽車修理廠,僅有二三戶村民居住。見到老人,問此地是否為學校舊址,老人只答復是個小學,之前是什麼學校不可知。看到幾間破舊房屋,還是照幾張相片,以免遺憾。
東山小學舊址(是否和女子師範學院附小有關已經難考)
白沙鎮的主要交通樞紐─朝天咀碼頭,過去在道路不發達的情況下,水路是主要交通方式。朝天咀和重慶朝天門只差一字,不過也有也算有點聯繫,電影《烈火中永生》中甫志高接江姐的碼頭一場戲,在這個朝天咀碼頭拍攝。
朝天咀碼頭──沿用至今的古碼頭,是長江上游最大的深水碼頭。
白沙鎮朝天咀碼頭江景
想必,當年柴德賡一家轉輾艱辛,從北平歷時7月有餘到達白沙登岸的地點就在這裡。碼頭位於長江南岸,江面約500米寬,百舸爭流,汽笛声声,隔江可以相望。《偶存草》有詩記:“同舟風雨傷三戶,遺事江山憶八荒。獻歲干戈應寂寞,酬天人物費張皇。”當年之的白沙場景可以追溯,生活困苦、憂國憂民,埋頭苦讀、仰天長歎。不知柴德賡在多少次至碼頭盼友,又多少次在江邊送朋;可以想像朝天咀是與外界聯繫的紐帶,是期盼、傷別的地方。
抗戰時期白沙還有一個師範院校,即國立重慶女子師範學校,也作白屋書院。白沙名人吳吉芳在此創辦文學院。這個學校在白沙當地名氣不低於國立女子師範學院。女子師校校舍完整留存下來(為重慶抗戰遺址保護571號),黃色的校舍,鬱鬱的樟樹,藍色的天空,白白的祥雲構成美麗的畫面。很多网站撰写文章,把重慶女子師範學校誤作國立女子師範學院,只有到此地,才能搞清此況。就是當地人,大多也分不清兩個師範是什麼關係。在江津檔案局查詢女子師範學院的名字也是沒有的,只有女子師範學校;但是打開文檔內容,全是國立女子師範學院及其附屬中學的檔案。
江津重慶工商學校(原國立重慶女子學校校舍)
江津重慶工商學校(遛馬崗),現在的工商學校前身是國立重慶女子師範學校,目前保留一個特別的校中校園。在白沙有兩處必須到訪的地方,一是百屋書院,二是聚奎書院。“君從白沙還,應到白屋邊,﹣﹣﹣君從白沙還,應到黒石山。”
白屋文學院及女子師範學校舊址(進門是會客廳)
抗戰期間,一大批文化、教育、科技界學者到過這裡,有相關記載有于右任、郭沫若、黃炎培、梁漱溟、胡小石、謝循初、廬前、臺靜農、周光午、丁衡高等。柴德賡是否來過,未有看到資料,既然是文人薈萃之地,想必他不會落下。
黑石山,位於白沙鎮南3公里,現為聚奎中學校址,又是風景名勝區,門票30元。黑石山有大小黑石500餘,形狀圓滑。6,000萬年至10,000萬前滄海隆起,將湖底(四川盆地)砂質的砂巖石裸露,經過“球狀風化”,棱角脫落,形成渾圓球體,就是目前見到的黑石。
黑石山的球狀巖石
山中有明清兩代寺廟,清末的聚奎書院,清代、民國的文人石刻。也是當地文人的彙聚地。書院建於清末,近代教育家鄧鶴丹書楹聯:知國家大事尚可為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抗戰時期,國立編譯館曾於此地辦公,1942年臺靜農在此工作過。既然是名人雅集之所,柴德賡一定也到訪過。
聚奎中学校舍(民国建筑)
黑石山九曲(名人石刻較多,一直延續到二十一世紀)
抗戰時期這裡曾作為中央圖書館的一個分館
此次來白沙最重要的任務是尋訪國立女子師範學院的舊址。按照《舒蕪口述自傳》記:“到了白沙鎮,再往山裡走好幾里路,才是學院的地址白蒼山。白蒼山不是原有的山名,是先有‘白蒼山莊’之名,後有‘白蒼山’之名。國立女子師範學院為了職工與淪陷區家庭通信時,信封上避開機關學校之類可能招惹敵偽當局注意的名字,起了一個代名‘白蒼山莊’,當地郵局知道這是國立女子師範學院代稱就行了。於是學院師生習慣上就把學院所在山稱謂白蒼山,原來那裡正式的地名是‘新橋’,大家反而不記得。”,現在新橋的地名早已經不用了,幾乎無人知曉,更不用說找白蒼山了。
經過周折,在鎮政府門口詢問當地老人,有些老人知道“新橋”這個地名,至於學校應該不復存在了。說明蘇州大學的來歷,有兩個熱心人帶路,驅車先到红豆樹──女子師範學院附屬中學舊址,這裡曾是女子師範學院附中,前身是國立重慶第十七中學,後歸屬女子師院。陳璧子、陳素子曾在這裡教書,以前這個名字不陌生,常聽起。如今的紅豆樹,大約六十年代,學校就不存了,幾個學校合併到三口中學。紅豆樹是“川江汽車廠”的廠區,工廠1990年代建,附屬中學的痕跡幾乎不在。只能用衛星定位一下所在的座標。
紅豆樹(箭頭位置) 新橋(箭頭位置)
然後再到新橋,的確離鎮政府約5里路,在一個高速公路大橋下找到新橋村舊址。地理方位(上右圖所示)在G93號高速公路大橋下方。
新橋舊址──國立女子師範學院所在地
G93高速公路下方開闊地即新橋遺址,舊時面貌蕩然無存。
這張1946年拍攝的照片,地址應該和上一張同地點。
近70年過去了,如果一個人從出生開始,也進入耄耋之年。白蒼山已是蒼山巨變,連一排舊屋也沒有給我們留下!我尋訪到一個世代住在新橋村的農戶,崔姓,年約70歲。他見證過女子師院校舍拆除的經過,1950年代,學校荒廢,曾作為倉庫使用,一部份曾是鄉村小學的用房,後房屋失修棄用。1960年代後逐渐倒塌,到1990年代開始修公路開始拆除,2000年以後,修高速公路時,校舍全部拆除。一個學校舊址只能是遺址了,我想何時在此立一個小的石碑,上刻“國立女子師範學院遺址(一九四〇﹣一九四六年)”告訴後面的尋訪者,這裡就是,不必再找尋了。
本文作者和祖居新橋村民合影於2015年8月1日
1946年,柴德賡離開白蒼山後因等候回浙江老家的船票,居住在重慶浮圖關,曾返回新橋;時學院已經遷往九龍坡,留下臺靜農和方管二人共守空校。柴德賡曾寫有詩句:“五月廿五日,重蒞白蒼山莊,草木怒長,人事全非。晤靜農、重禹,相見驚喜,幾同空谷足音,感極賦此。驚心草木無情長,回首弦歌不易衰。流水高山君且住,天荒地老我還來。”
方管曾把此詩誦得爛熟,後有好友周光午、陳靜麓二先生來新橋看望方管,方管背誦於友人。方先生在致柴德賡信函中云:“為誦吾兄此絕,均擊節歎賞,謂可為空山生色。”一個已經荒涼,不堪回首的地方,雖“天荒地老”,但友人還在,怎不“我還來”。
70年過去,女子師範學院的事蹟已經很少有人知曉、很少有人研究。重慶西南大學檔案館,江津檔案局,重慶檔案館,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还保存一些關於國立女子師範學院的歷史檔案資料。有些資料在孔夫子舊書網公開兜售。當年的教師基本作古不在,學生已近90高齡,從1940﹣1946年共培養過600餘女大學生,在那個時代是何等風華的事情,現在還會有多少人健在。至少我知曉一個“裴溥言”還在,這個國文系的女生,跟著臺靜農先生去了臺灣大學國文系,後成為翹指可數的翻譯家、作家。
柴德賡在白沙與方管左右為鄰同住山麓,圍爐夜談成為一大樂事;臺靜農住山腰,柴德賡有詩曰:“從今寥落驢溪月,無復論詩夜打門”自然三人關係密切。方管在1988年曾寫過《天荒地老憶青峰》的文章以紀念摯友柴德賡,同樣1991年臺先生去世後,他寫過文章《憶臺靜農先生》。
在柴德賡在白沙的兩年时時間中,有詩篇十五首,有論文一篇。臺靜農、魏建功、方管這些柴德賡的好友均寫過文章、詩篇及論文,這些都是研究白沙女子師範最好的史料。儘管天荒地老,我還會再去。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