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高水平的学术著作是出版社的责任
来源: 于殿利发言   发布时间: 2014-07-15 16:38   1754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在《柴德赓点校新五代史》新书发布暨《柴德赓全集》编辑启动仪式上讲话。

    尊敬的各位专家、媒体朋友们,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冒着高温来参加柴德赓点校新五代史新书发布暨柴德赓全集编辑启动仪式。2013年2月我们以宣纸线装的形式出版了柴德赓先生的《青峰草堂师友墨缘》,5月份整理出版了柴先生的遗作《清代学术史讲义》,尤其是《清代学术史讲义》出版以后,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好评如潮,还被《南方都市报》评为2013年古籍整理十大重点书的第一名。今天呢我们很高兴在这里使我们整理的另一个柴先生学术成果跟大家见面,就是《柴德赓点校新五代史》,说到这本书的出版呢,不得不提一段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召集大批的文献学者和历史学家,开始规模宏大的二十四史点校整理工作,首次为史书加标点并进行版本校勘。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就名列其中,当时那批参加古籍整理的学者可以说是阵容庞大,囊括了史学研究各个领域的著名学者,比如陈援庵先生、顾颉刚先生等。1964年,作为援庵先生的高足,柴德赓教授由援庵先生的点将,从江苏师范学院,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大学,借调到北京,参加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是点校欧阳修的《新五代史》。   1966年,《新五代史》的点校工作已基本完成。返苏州之前,他将中华书局的《新五代史》点校工作本百衲本及校勘笔记交予刘乃和教授,但柴先生点校的《新五代史》却未能与读者见面。1970年,柴先生逝世。在中华书局《新五代史》2007年第8次印刷本的出版说明中写到:“本书文革前在陈垣同志的指导下,由柴德赓同志进行点校,但已完成的点校稿后来遗失”,所以这一部研究中古社会变迁的巨著手稿遗失,使中华书局遗憾不已。也许是因缘汇聚,时隔近五十年,柴先生批校的《新五代史》被其家属发现,经柴先生嫡孙柴念东先生整理并释读,经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柴先生点校的《新五代史》的原书为光绪癸卯年(1903)五洲同文书局石印的乾隆四年的校勘本,即殿本石印。有标点和眉批,包括朱笔和墨笔,明显是不同时期的批注。柴德赓现在1965年6月的家信中提到已完成了《新五代史》的点校工作。7月7日家信有提到:《新五代史》校勘笔记与书已交至陈宅,即援庵先生的家里。以此来表示他对此工作的态度。可以猜测这是柴德赓先生接受中华书局《新五代史》点校任务以后将所有点校内容誊录到了五洲同文本上。现在影印的同文本上的校注约3100余条,五万余字,十分完整。就这一点来看,影印的底本较提供给中华书局后失落的工作本,更具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在整个出版过程当中,苏州大学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苏州大学成立了柴德赓研究室,对柴先生学术成果的整理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今天的柴德赓点校新五代史的新书发布会上,我们想借此时机,成立柴德赓全集的编辑委员会。我们也愿意与苏州大学柴德赓研究室与柴德赓全集学术委员会合作。希望能将柴先生的学术成果全面地呈现给世人,并以此来表示对柴先生的敬仰与纪念。

    再次感谢诸位先生能参加我们的会议,以及对商务印书馆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谢谢!

 
Sk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