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传承是大学首要责任
来源: 田晓明发言--在《柴德赓点校新五代史》暨《柴德赓全集》启动仪式上   发布时间: 2014-07-02 21:52   2106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在《柴德赓点校新五代史》暨《柴德赓全集》启动仪式上田晓明副校长发言,经录音整理。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今天很高兴能在参加这样一个新书发布会,《柴德赓点校新五代史》新书发布暨《柴德赓全集》启动仪式。我首先衷心感谢各位专家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不辞辛劳来参加今天这样一个仪式,我作为这次会议的主办方之一向各位先生、各位领导表示衷心地感谢。另外我还要感谢商务印书馆,因为苏州大学作为地方高校能和一流的出版社能够合作,我是倍感荣幸的。在这里,我代表学校,向商务印书馆表示衷心地感谢,感谢于总经理。

苏州大学想出版《柴德赓全集》这样一个项目,说来话长,源起2007年我刚担任副校长的时候,主要分管学校的文科教学及学科科研,另外还有学校的出版社、图书馆、档案馆。在档案馆调研的时候,我意外地发现,看到不少珍贵的资料和文物,当时就萌生一个想法,就想筹建一个博物馆。作为东吴大学这样一个百年老校应该建立一个博物馆。这一想法,很快得到学校领导及教职工的认可。恰恰在这个时候,我们迎来了柴德赓先生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活动(报告会、展览会、纪念会)。今天在坐的很多专家都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开得相当成功,通过这次会议,我们从邦衡先生那里了解到,柴德赓先生有很多珍贵的书法作品存世,还有很多手稿、校勘札记等。内容相当丰富,具有史料和文物价值。我当时也有个想法,用批文献及文物充实博物馆的建设,对于我们学校历史学科的建设都非常重要。

陈祖武先生和瞿林东先生我们都曾去拜访过,我们学校历史学科的发展也正好处在一个关键的时候,也请他们把脉,给我们指点。这个时候,我从柴德赓先生的经历得到某种启示;于是我们联系晁福林先生作为我们学校特聘教授,来给我们历史学科一些支持。因为柴先生当年也是从北师大到江苏师院组建我们历史学系,我们又想到能不能到北师大请一位先生来帮助我们进行学科建设。事实证明,我们这几年,学科建设、科研项目的提升都与这项工作有关联的。因此柴德赓百年纪念活动,对于我们来说是有两点收获。

在筹建博物馆的过程中,一开始比较激动,但后来就比较纠结,感受相当丰富。因为在整个布展的过程中,我们有好多相当好的东西,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少的,捉襟见肘。好在筹集了不少好的展品,但我在这个过程中我,我时常埋怨,为什么没有留下更多的文献、文物,都被破毁坏掉了,有些埋怨前人。我当时就有这样的想法,让我们的后人不要再像我们埋怨前人一样再埋怨我们。不要像我这样来埋怨、纠结,不要留下太多的遗憾。因此在组建博物馆的过程中,感受到有一种历史的使命感、责任感。我在想大学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但从本质上大学最根本的就是两个字“文化”。在于文化的传承,文化启蒙、文化继承、文化致兴。产生这样一个思考和理念,应该讲大学办学应该下一些功夫。这个时候,在邦衡先生的建议下,学校成立柴德赓先生研究室(所),也积极网络人才,在这个过程当中,得到北大邓小南先生的支持,让他的高足丁义珏博士加盟苏大,已经正式从事宋史方面的研究。应该讲,在整理的过程中得到了柴家后人的邦衡先生、念东先生鼎力相助。尤其柴念东先生,我们学校邀请他常驻在学校,提供专门的办公条件,来整理柴德赓先生的遗稿。

我想通过柴先生这一件事,我们可以得到文化传承的一些启发。我们学校正在搞文化建设,西方的大学都在提校园文化这个概念,校园文化建设,大家很容易把它想成唱唱歌、跳跳舞,标语拉一拉、海报贴一贴。但是,我把它改过来乐,叫文化校园建设。我想这不是一个文字游戏,这一改,很多人产生建议和遐想。最近我们也付之行动,把东吴大学历任创始人和校长以铜雕,油画的形式,摆放出来。摆放在校园的主要公共场所,并在学位授予的地方悬挂油画像。就是短短的两三个月,已经收到广泛积极的效益。我们第三任校长是美国人,文乃士(W. B. Nance)先生,1922-1927 年 任职 ,是最后一任外国人校长。他对我们的校园一直很有感情,他临终的时候,嘱咐家人把自己的骨灰撒在东吴大学校园。我们现在把他的雕像搞起来,很有必要。文乃士的孙子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的遗传学家,美国遗传学会会长。他最近到苏大来讲学,正好看到他爷爷的画像挂在学校钟楼的礼堂里,他激动得热泪盈眶。正像我们邦衡先生和念东先生一样,他回美国以后,将会把文乃士先生的所有资料都整理好,捐给苏大博物馆。当然我做这一项工作,也有一点公益和献身想法。我也和念东和邦衡讲过,因为我看好柴先生的100册《宋史》批注本,现在已将捐给我们苏大博物馆,一方面整理研究,一方面也是支持文化校园建设。

对于《柴德赓全集》出版,我们也曾想利用我们自己的力量完成,我们学校也有自己的出版社,我也分管这方面的工作。但是,我们有自知之明,苏州大学存在各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人力资源后援不足,无论是我们的学术资源还是编辑资源远远不能承受这样的巨大工程。第二个是作为地方高校,我们是211工程学校,学校由于新校区的建设,欠银行25个亿,资金方面显得力量不够。总之方方面面的来说,心有余,而力不足。恰逢此时,应了这句俗语“想打瞌睡,来枕头”。丁波提出,由商务印书馆来做这项工作,当时我就感到很高兴。尽管内心有一点很狭隘的很遗憾和纠结,但是倍感鼓舞和振奋。毕竟我很荣幸来参与商务印书馆来牵头所做的这项事情。在此,我代表学校对为这项工作,这项工程的推进苏州大学将不遗余力,我本人也是不辞辛劳,有多少力气出多少力气。在此,对各位专家、领导对我们学校的支持再次表示感谢。我代表学校诚心邀请各位专家、领导在百忙之中,等有条件时到苏州姑苏小城去看看。长期在京城待着,到苏州去会别有一番情调。我相信勤劳智慧的苏州人可以雕琢古典园林的艺术,也可以精心打造现代文明,用双面绣的绝活巧妙连接东西方文化。我想养育着古韵的苏州文化,一定能够给各位专家、领导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在北京郑重地邀请,但我在苏州衷心地等待,专家、领导到我们苏大指导工作,传送经验。感谢邦衡先生,感谢念东,感谢丁波。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愉快。

 
Sk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