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及时在线
2014年6月29日,在商务印书馆,本人应邀参加了《柴德赓点校新五代史》新书发布暨《柴德赓全集》编辑启动仪式。与会文史大家们就20世纪60年代柴德赓先生点校的《新五代史》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陈祖武先生对柴先生点校的《新五代史》(版本为光绪癸卯年(1903)十月五洲同文书局石印乾隆四年校勘本,即“石印殿本”)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举出柴先生富有创见的三个例子。其中第一个为《新五代史》卷一中,柴先生校勘“谢瞳”应为“谢曈”。
“谢瞳”的名字出在《新五代史》梁本纪第一,石印殿本为:“温客谢瞳说温曰:黄家起于草莽,幸唐衰乱,直投其隙而取之尔,……。”对此,柴先生在天头眉批曰:“‘瞳’贵池本作‘曈’,薛史作‘瞳’,字子明,以其字核之,当作‘曈’。”
柴先生非常肯定地认为,“谢瞳”当作“谢曈”。其根据是贵池本作“曈”,另外曈名与其字子明相符。我们知道,古人的名与字之间含义相近、相关或相反。司马光说:“字必附名而为义焉。”可见“字”是解释“名”的性质和含义的,与名相表里,所以也叫“表字”。
“瞳”与“曈”音同(tóng),均为形声字,但含义大相径庭。“瞳”,《玉篇》释为:“目珠子也。”《史记·项羽本纪》有:“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曈”,《说文新附》释为:“曈,曈曨,日欲明也。从日,童声。”故“曈”是指日出时很明亮的样子。(注意:《说文新附》中,“明”作为“曈”的释义出现!)王安石《元日》诗中有“千门万户曈曈日”句。“曈”在古代多用于人名,“子明”的“明”字与“曈”意相近,而与“瞳”不类。
对此,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尚君先生认为,“明”字左部在古代既可写作“日”,也可写作“目”,故不能下定论。
诚然,“明”字在古代多写作“眀”。但此“目”却与眼睛没有丝毫关系。欲明究竟,我们还是要从字源学上作一番溯源探究。
查阅《说文解字》,我们在9353个汉字中只能找到这个“朙”字。《说文解字》的解释为:“
对此,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道:“云古文作明,则朙非古文也。盖籀作朙,而小篆、隶从之。《干禄字书》曰:‘明通,朙正’。顔鲁公书无不作朙者。《开成石经》作明,从张参说也。《汉石经》作眀。”
段玉裁列出了“明”字的三种写法:“朙”、“眀、“明”。但他在征引《干禄字书》时却出现了错误。《干禄字书》只收入“眀”、“朙”两种写法,指出“上通下正”,即“朙”为正字,“眀”为通字。
这样我们就清楚了“明”的正体字应为“朙”,从月从囧,为会意字。
看到“朙”字中的“囧”,相信大家眼前定会突然一亮。这个长期废止不用的古文字近年来忽从故纸堆中死灰复燃,被赋予新意,迅速暴热网络,竟成了“21世纪最风行的汉字”。
“囧”字的风行可能与其古怪的字形有关。因它形如八字眉,下如一张嘴,便被赋予了郁闷、悲伤、无奈、困惑、无语等等意思,与“窘”一样表示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极为窘迫的心情,因而成为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字之一。
但遗憾的是,这只是现代人对“囧”字望文生义的理解,与其实际含义却相差十万八千里。“囧”在甲骨文中即已出现,它也是《说文解字》540个部首之一,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有如下解释:“囧,窗牖丽廔(lóu),闿明也”。认为“囧”为窗户的象形,像窗口通明之状。看来古人和今人一样,都是取其象形,只不过是窗户而非人脸而已。
这样,“囧”与“月”组合在一起,便成了“朙”。表示月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即光明之意。
下面我们再谈“眀”的由来。在篆书向隶书演变的“隶变”过程中,“朙”字左边的“囧”讹变为“目”:所谓的“八字眉”合并为一横,下面的“一张嘴”也拉直成一横,是为“眀”。所以,“眀”字中的“目”绝不是指眼睛,而是“囧”。现在大家常说的“耳聪目明”之“目明”,纯属望文生义。
在实际使用中,这种笔画简省的“眀”逐渐取代了笔画繁难的正体“朙”,成为广泛使用的通字。《康熙字典》对“眀”的注释为:“古同明。田艺衡曰:古皆从日月作明。汉乃从目作眀。”说明自汉朝以后多使用“眀”,这也就是古代文献中大量出现“眀”字的原因。
由此看来,“眀”字字义与“目”没有关系,字形亦不相关。因此,新旧《五代史》中,“谢瞳”为“谢曈”应成定谳。如今国家正在重新修订二十四史,建议新版《点校本“二十四史”》为谢曈“正名”!
(后记:2015年8月22日,中华书局《新五代史·修订本》采用的柴德赓的识,为此一个字的学术讨论画上句号。杨立新又撰写博文一篇《修订本《新五代史》 为“谢曈”正名》)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