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模块结业考试试题
来源: 2013年3月23日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 2014-02-11 22:48   1924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陈垣与辅仁大学,进了高中试题,可以一阅。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6分)

陈垣之于辅仁,如同蔡元培之于北大,梅贻琦之于清华,张伯苓之于南开。论语有云: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辅仁大学因此得名。这所大学在教育史上颇具传奇色彩,而传奇的缔造者乃陈垣。

    1926年,辅仁大学(下称辅仁)创始人英敛之在临终之前将大学托付给了陈垣,自此,辅仁开始了陈垣时代,也由此迎来了它的辉煌期。直至1952年,辅仁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

    这所奉儒家经典为校训的大学,却是一所教会大学。其创始人英敛之起初主张全盘西化,彼时西风东渐正浓,传统国学日渐式微。五四后,中国进入大规模输入西学的时代,彼时的青年以学经济、外语、技术为荣,对于国学则视之为无用糟粕。陈垣对此痛心不已,一个民族的消亡,是从民族文化开始的……在这个关键时刻,保住民族,就要保住民族文化。自此,陈垣开始了在辅仁的教育救国计划。

    辅仁短短27年历史,始终伴随着来自古今中西的力量博弈,陈垣则是这场博弈战的掌舵者。在陈垣眼中,辅仁的学生应于中国文化方面,有深切之了解;于中国文字方面,有纯熟之技能。他认为,有志之青年,决不可轻弃华文,不然,数典忘祖,将不知为何种族类

    开设国文课是他在辅仁播下的第一枚教育救国种子。在他看来,国文教育是给青年人一副眼镜,有了眼镜,你就可以看得更远,更清楚,能分清中西文化之精华和糟粕。

    20世纪初,汉学研究外胜于内的局面让许多中国学者倍感耻辱。陈垣也曾不止一次地说:要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夺回北京。陈垣的学生柴德赓、刘乃和多次听到陈垣在课堂上讲:每当我接到日本寄来的研究中国历史的论文时,我就感到像一颗炸弹扔到我的书桌。他深深意识到国文教育是重振汉学之基础、中西文化交流之桥梁、民族精神之核心。

大一的国文课由校长陈垣亲自主持,并选用了一批学有根底的教师讲授,余逊、柴德赓、周祖谟、启功等都是当时的授课老师,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成就很高的学者。启功曾回忆说:学年末全校大一国文会考,陈垣先生亲自出题,不但是学生的会考,也是教师们的会考。受中西传统文化熏染,辅仁形成了严谨踏实的学风,有顺口溜谓之:北大老,师大穷,唯有清华可通融。辅仁是个和尚庙,六根不净莫报名。辅仁校风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对于西学,陈垣也同样倍加重视。辅仁的教员中,外籍教师比例为30%。中西结合的教师和管理队伍为融汇贯通中西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如今,走进什刹海旁的辅仁大学旧址,古色古香的琉璃瓦屋顶、汉白玉须弥座、红色雕花窗棂、蹲伏的石狮依然彰显着浓郁的中式风格,这所由陈垣从美国请来的建筑师墨菲,采用西方新工艺、新材料设计建造的校园,被誉为旧京三大中西合璧建筑之一。即使是校舍,也无不显现出陈垣的理念——会通中西,美美与共。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终极目标是美美与共,而不是袭取人之皮毛,牺牲其所可贵,买椟还珠,邯郸学步

(节选自2013323《中国教育报》)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3分)

A开头把陈垣和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并列在一起,突出了作为校长的陈垣对于辅仁大学的重要性。

B五四以后的中国青年数典忘祖,辅仁大学的学生不应只学外语、经济和技术,否则会有亡国的危险。

C.陈垣认为国文教育是给青年人戴上了眼镜,这样就可以让他们区分清楚中西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D.辅仁大学外籍教师人数只有三分之一,这样就可以保住民族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流融合中的核心地位。

E.辅仁大学虽是一所教会学校,但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它崇尚佛学,还把儒家经典奉为校训。

12.陈垣为什么要在辅仁推行他的教育救国计划?(4分)

13.从文章看,陈垣在辅仁为他的教育救国计划做了哪些具体工作?(4分)

14.在强化国文教育的同时,陈垣同样重视西学。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简要分析。(5分)

 
Sk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