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德赓点校《新五代史》整理说明
来源: 本站   发布时间: 2013-09-01 10:18   2459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柴德赓教授1964-1966年参加中华书局点校《二十四史》工作,在完成其工作,返回苏州前将点校稿及校勘笔记交予北师大刘乃和后,手稿从此遗失。2013年,找到柴德赓《新五代史》点校本,此为完整的一套点校书籍。可谓“孤本”。
柴德賡點校《新五代史》由柴念東整理,商務印書館出版。為研究、收藏之精品圖書。

 

柴德賡點校《新五代史》整理說明

 

一九六四年四月,柴德賡教授由陳垣校長點將,從江蘇師範學院(今蘇州大學)借調至北京,參加中華書局二十四史點校工作;至一九六六年六月,江蘇師範學院發電報召他返校參加文化大革命運動。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裏,《新五代史》的點校工作已經完成。離京返蘇州之前,他將中華書局的《新五代史》點校工作本(百衲本)及校勘筆記 交與劉乃和教授。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華書局出版《新五代史》時,在出版說明中寫道:本書文革前在陳垣同志的指導下,由柴德賡同志進行點校,但已完成的點校稿後來遺失

 

柴德賡教授點校過的《新五代史》下落不明,成爲一個疑案。二一三年七月在柴德賡先生《清代學術史講義》學術座談會上,商務印書館丁波先生提出《柴德賡全集》出版規劃,並率編輯部的青年同志,赴蘇州大學搜集遺稿、講義及書信等,啟動編輯出版柴德賡教授著作的工作。

 

由於商務印書館的帶動,作爲家屬,我們也積極翻檢柴德賡教授留存的書籍及手稿。在一九七一年整理的《柴德賡遺書遺著目錄》中記有《新五代史》十冊。因時隔四十餘年,幾經搬動,直至此時,沉睡將近五十年的柴德賡教授點校的《新五代史》才重新被我們發現。

 

打開函套,全書從頭至尾,全部斷句,幾乎每頁都有校勘筆記書于留白處。斷句、眉批主要爲墨筆,亦有少量朱筆。校勘方法包括對校、他校和本校。此函《新五代史》是柴德賡教授自藏書籍。該書版本爲光緒癸卯(一九三)年十月五洲同文書局石印乾隆四年校勘本(即殿本石印)。

 

從點校的情況看,此本當爲柴德賡教授在進行中華書局《新五代史》(百衲本)點校工作時,將點校結果移錄到五洲同文本上,用於研究備份。

 

此書是柴德賡教授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一項工作成果,是他有生之年爲史學研究做出的最後一份貢獻。我們將其出版,最主要的目的是給五代史的學習研究提供一份珍貴的材料。同時,前面提到的疑案,也算是有了一半的解答。此外,我們也希望通過影印這本書,能夠使讀者從中學習他的研究方法,體會到他的治學態度。

 

 

從校勘眉批中,可以統計出柴德賡教授徵引文獻如下。

 

對校所用諸版本及眉批格式:

 

一、五洲同文本《五代史记》(清五洲同文書局刻本);眉注爲:此本、此書、刻本。

 

二、百衲本《新五代史》(商務印書館影印南宋慶元本);眉注爲:百衲本、百。

 

三、貴池本《新五代史》(清貴池劉氏影印南宋本);眉注爲:貴池本、貴本、貴。

 

四、南監本《新五代史》;眉注爲:南監本、南監、南。

 

五、汲古閣本《新五代史》(明毛晉藏本);眉注爲:汲古閣本、汲古本、汲本、汲、毛本。

 

六、劉校本《新五代史》(清味經書院刻本,附五代史記校勘劄記);眉注爲:劉校、劉光蕡。

 

七、鄂本《新五代史》(清崇文書局本);眉注爲:鄂本、鄂。

 

八、殿本《五代史記》(清武英殿官刻本);眉注爲:殿本、原本、殿。

 

九、武昌局本《新五代史》;眉注爲:武昌局本、局本、局。

 

十、蜀本《新五代史》(傅增湘校勘成都書局);眉注爲:蜀本、蜀。

 

十一、南昌本《五代史記注》(清南昌彭元瑞);眉注爲:南昌本。

 

他校所用書籍及眉批格式:

 

一,百衲本《舊五代史》;眉注爲:薛史、舊史、舊五代史、薛。

 

二,彭本《舊五代史》(清彭元瑞校抄本);眉注:彭本、彭。

 

三,劉本《舊五代史》(吳興劉氏嘉業堂刊本);眉注爲:薛史劉本、劉本、薛史劉。

 

四,熊本《舊五代史》(南昌熊氏曾影印本);眉注爲:薛熊、薛史熊刻本。

 

五,《五代史纂誤》;眉注爲:纂誤、吳縝。

 

六,《五代史纂誤補》;眉注爲:五代史纂誤補、纂誤補。

 

七,《五代史記纂誤續補》;眉注爲:吳光耀。

 

八,《五代會要》;眉注爲:五代會要、會要。

 

九,《資治通鑑》;眉注爲:通鑑、鑑。

 

十,《資治通鑑考異》;眉注爲:通鑑考異。

 

十一,《續資治通鑑長編》;眉注爲:長編、李燾長編。

 

十二,《資治通鑑》胡三省注;眉注爲:通鑑胡注、胡注。

 

十三,《南唐書》;眉注爲:南唐書、陸游南唐書、陸氏南唐書,馬令南唐書、馬氏南唐書。

 

十四,新、舊《唐書》;眉注爲:新唐書、舊唐書、新舊唐書、新舊唐、兩唐書、新唐、舊唐。

 

十五,《宋史》;眉注爲:宋史。

 

十六,《廿二史劄記》;眉注爲:廿二史劄記。

 

十七,《十七史商榷》;眉注爲:十七史商榷、王鳴盛。

 

十八,《廿史考異》;眉注爲:廿二史考異、考異、錢大昕、錢竹汀。

 

十九,《冊府元龜》;眉注爲:冊府元龜、冊府、冊。

 

二十,《契丹國志》;眉注爲:契丹國志、國志。

 

二十一,《遼史》;眉注爲:遼史。

 

二十二,《十國春秋》;眉注爲:十國春秋。

 

二十三,《十國紀年》;眉注爲:十國紀年。

 

二十四,《九國志》;眉注爲:九國志。

 

二十五,《全唐文》;眉注爲:全唐文。

 

校勘所用其他書籍:

 

《夢溪筆談》、《太平寰宇記》、《輿地廣記》、《方輿勝覽》、《文獻通考》、《元豐九域志》、《北夢瑣言》、《西溪叢語》、《蜀檮杌》、《鑑誡錄》、《東都事略》、《吳越備史》、《十國紀年》、《江南錄》、《晉陽見聞錄》、《世宗實錄》、《玉海》、《治跡統類》、《鶴林玉露》、《容齋五筆》、《梁溪漫志》、《石林燕語》、《澠水燕談錄》、《五代登科記》、《南國春秋》、《文獻通考》、《西溪叢話》、《蜀鑑》、《東都事略》、《三楚新錄》、《廣東通志》、《周世宗實錄》。

 

關於《新五代史司天考》部分,按照柴德賡教授自己的記述 ,這一部分不內行,多次請教當時中科院科學史專家錢寶琮研究員,錢先生為其作了校正。

 

五洲同文本原書十冊七十四卷,現影印排版部分爲一千七百二十六頁面,分三冊影印。

 

總計校注三千一百餘條,五萬餘字。

 

一九六五年,柴德賡教授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論歐陽修的新五代史》,該文章是他在點校《新五代史》時應邀請撰寫,对《新五代史》進行了系統分析和全面評價。在此將文章作爲此點校本的代前言。

 

 

在整理過程中,參看柴德賡藏書《宋史》(同文本),一些年號的眉注亦在上面(如原書中句首二年開頭,眉注長興二字),這是他讀書的習慣,爲便於翻閱。所以《新五代史》中的眉注不全爲校勘時所記,此前已將有一些眉注於留白處。

 

此《新五代史》点校本是柴德赓教授的遗稿,非抄稿或校稿。其中不免有些遗漏、笔误之处,在整理过程中尽量查对,并以编注形式列出,如:”(應注字,兵器爲是;疑筆誤,編注)字彭作,王鳴盛謂當作

 

對於本書,爲方便讀者,統一編輯凡例:

 

一、統一卷數書寫;如卷二三卷二十三通鑑23”通鑑二十三薛史廿三薛史二十三。符合全書目錄統一要求。

 

二、二十二史劄記廿二史劄記卄二史考異廿二史考異。以便書名統一。

 

三、對於書中單個字校勘,未標明字的加括弧標明;如”[義,編注],便於對應查找。

 

四、對於校勘中未直接標明校勘針對何字;如元從都押’[衙,編注]”。加編注說明。

 

五、校勘注中已經用括弧說明的;如百衲本均作吾反必矣[當改正,本注]。加本注二字。

 

六、對於校勘注解中疑似漏,衍,筆誤之處用(┅┅)加以注釋,如:五十二”(疑筆誤,應作五十一,編注)

 

七、編輯過程中,爲排版方便;人名省去人名線,書名不加書名線。

 

對於釋文,在此只是憑藉我们的能力對原文釋讀,恐有遺漏、錯辨之處,望讀者斧正。好在全書影印,原書校勘筆記風貌保存。在整理及釋文工作中得到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要二峰的幫助,責任編輯趙宇翔為本書作出全面的校讀,在此對他們的工作特表感謝。

 

柴念東  二〇一四年二月 於北京

 
Sk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