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举办柴德赓《清代学术史讲义》座谈会,感谢商务印书馆为出版《清代学术史讲义》所做的辛劳。
我本人是北师大1958年毕业生,1953年考入地理系。那时高考录取名单是刊登在光明日报上的。还没有登报的时候,陈老校长郑重其事的给我道喜,“小妹,恭喜你了,你跟你爸爸同学了”。
我父亲是1929年考入北师大历史系的,当时师从陈垣校长,他跟陈老做学问。陈老非常关心。我父亲一开始住在亲戚家,后来不能住了,陈老将他介绍到辅仁附中教国文课。从1929年一直念到1933年毕业。1933年-1936年离开北京,到安庆及杭州任教。1936年9月回到辅仁任教,任讲师。1944年年去四川白沙女子师范任教,任副教授。1946年抗战胜利后,受陈校长聘任,到辅仁历史任教授。我父亲于1952年院系调整时,由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至1955年由教育部调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任主任,在北师大历史系工作了三年多的时间。
我父亲跟陈老学习,做学问,他们师生之间的感情是极为深的。这篇《清代学术史讲义》的稿件是我父亲他1947年在辅仁大学讲课用的讲稿。
今天又回到师大,来召开我父亲《清代学术史讲义》座谈会,我深深感到,我父亲又回归到北师大了。我要讲的就是感谢大家。这次这本书出版是很不容易的,大家看到,这本书是我父亲的手稿和李瑚先生的听课笔记合编而成的。1947年当时大二开这门课,当时参与整理的是北师大历史系的王志刚先生,后来参与的人就更多了。书得第一稿出来之后,送给刘家和先生审定,他看以后还是决定还是用我父亲的原稿为主编写。这个参加的人有邱居里和姚念慈先生,李秋沅先生,陶麟先生、杜平先生提出了整理的意见。
所以这本书得出版对我来讲深受感动的就是深厚的师生情,因为我对于我父亲和陈老校长的师生感情体会是最深的,从小就在他们这种长期接触的环境下长大的。我在我父亲的日记中,他从五十年代去苏州后,每次到北京开会都要去去几次兴化寺街看陈老校长,老校长握着我父亲的手说,咱们见一面,少一面了。可见师生感情是极其深的。这本书的出版,我发现那么多的人参与其中,是有师生的感情在里面。因为我父亲的书都是他去世以后出版的。第一本《资治通鉴介绍》的出版,由中央党校根据他1963年在党校讲课录音整理的。党校出版社社长朱彤是他在四川的学生。第二本是刘乃和先生整理的《史学从考》,是根据他的论文选编的。第三本是《史籍举要》,这是他在江苏师范学院的学生许春在、邱敏和吴天法根据他的讲稿《中国历史要籍介绍》整理的。在此之前将讲稿寄给中华书局,中华书局认为很好,但是出版需要重新编辑,他们没有这个能力编辑。后来由三位学生承担此任。出版的时候,北京大学历史许大龄先生为其写了序言,许先生也是我父亲在辅仁的学生。该书再版的时候,瞿林东先生为其也写了序言。
这本《清代学术史讲义》是这么多人参与完成的,特别是刘家和先生看了以后,刘家和先生是我父亲的学生,具体参加工作的邱居里先生是刘家和先生的学生。使我感到了师生的感情在传递。第二个更使我感动的是邱居里先生和姚念慈先生,为这本书所做出的贡献。他们把讲稿和笔记柔和在一起。在接到这个任务后,放下手里所有工作,整整化了三个月的时间,全部整理出来。我想在今天这个浮躁的社会环境下,他们还能坐下来,踏踏实实做学问,把这本书完整整理出来,使我极为感动。
总的来讲,我应该谢谢大家。柴家的后代,现在共有二十八人,我代表二十八位柴家后代感谢大家。
柴令文
2013年7月20日上午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600会议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