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术史讲义》出版说明
来源: 商务印书馆文津文化公司   发布时间: 2013-04-26 14:57   2280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柴德赓(1908—

    柴德赓(19081970),字青峰,浙江诸暨人。著名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平生受业于陈援庵先生垣、邓文如先生之诚。精于文史,敏于词章,书法潇洒流畅,得张阆生先生宗祥之传。民国时历任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白沙女子师范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柴先生的一生,有将近四十年从事于史学研究和教育实践,是陈垣史学的主要传人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柴先生的著述和讲义得以不断出版,有《史籍举要》、《史学丛考》、《资治通鉴介绍》等,使我们从中得以窥见以陈垣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史家的朴实无华、无征不信、追求真理的史学学风。另外,在柴先生家人、同辈友好和后辈学人的推动和努力下,还出版了《青峰学记》《百年青峰》。这些回忆性的文章和资料,对我们了解柴先生当年的史学研究、史学教育和人格风范助益良多,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已经出版的著作,相比于柴先生深厚的史学蕴藉和史学实践,并非全部。比如,柴先生反复读过的《宋史》,就珍藏于后辈手中,先生在这部《宋史》上,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而柴先生的日记,也亟待整理面世。这些是多么宝贵的史学遗产!

    20
世纪3040年代,柴先生在陈垣先生的悉心指导下曾经于辅仁大学历史系开设、讲授过多门有关历史学的基础和专业课程。2009年春,由柴德赓先生女公子柴令文处获悉李瑚先生宝藏有40年代初柴先生讲授《清代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的听课笔记,于是,在 423上午约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王志刚副研究员拜访了李瑚先生,了解相关情况。

    李瑚先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1940年代考入辅仁大学历史系,在二年级的时候聆听了柴先生的这两门课。当时的辅仁大学,虽在沦陷的北平,但却有幸在陈垣老校长的主持之下屹立不倒,以传承和弘扬中国固有的文化、思想和学术为职志,以唤醒和振奋国人的民族自尊和民族自信为大义。在这样的治校理念和氛围下,
李瑚先生这辈学人,不仅得受柴先生亲传,更得到了陈垣先生的亲自指点。这在李瑚先生的《〈清代学术史〉笔记》当中看得尤其明白。笔记里,柴先生讲课时屡屡提到校长、陈校长,此即陈垣先生也。从中我们可以感到柴先生对于老师学问、品格的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坚守,同时也可以感到柴先生希望把老师的史学学风传承下去的苦心。李瑚先生的笔记里,也有“柴先生云”字样,由此我们不仅可以获知柴先生当年授课时的风范,同样也可以感到李瑚先生对于老师的品格和学问的信从。这些,只要看了李瑚先生关于魏源研究、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著作,以及他的诗歌、书法,就可以感到其中来自陈垣先生、柴德赓先生的深刻影响。

    清代是中国传统学术厚积薄发且集大成的阶段,由于清学的成绩,梁启超将之看作中国的“文艺复兴”,并作有《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予以总结和阐发,开创了清学史研究的近代格局。钱穆继起,亦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从而使得对于清代学术的审视更进一层。与此同时,由于总结有清一代历史经验和教训的需要,清史研究和清学史在民国时期齐头并进,成为延续至今的显学。青年学子柴德赓就沐浴在这样浓郁的再造和复兴民族文化传统的学术氛围之中。因此,在陈垣先生的耳提面命、亲自传授之下,柴德赓先生早早地就确立了研习清学、研究清史,进而由此深入探求中国之历史的宏伟目标。所以,这门课程的确立,柴先生既接受了梁启超、钱穆的学术影响,同时又深得老师陈垣先生读史、治史和用史的精神。


    这份课程笔记,体现了柴先生考察清代学术史之际的整体视野,而具体论述不仅颇能提要钩玄,更能旁及贯穿,将清代的学术史同清代的社会政治变迁结合起来,将清代的史事同所身处的全民抗战时代结合起来。讲授之地点,虽在三尺讲台,讲授之内容,虽为近三百年之“陈迹”,而史家身心却已放眼当下和未来,诚所谓:胸怀理想,忠于传统,乐于迎新。

  此次整理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王志刚副研究员负责,硕士生李冰凝、李娜和张智超协助。在忠于课程笔记原貌的前提下,我们按照今天的阅读习惯作了加工。同时,初步拟定了全书的内容,除《清代学术史》、《识小录》之外,还收录了柴先生有关清代历史和史学问题的代表性论文,如《明季留都防乱诸人事迹考上》、《〈鲒埼亭集〉谢三宾考》、《王西庄与钱竹汀》、《试论章学诚的学术思想》。希望这样的安排,能比较完整地呈现柴先生学习、研究和讲授清代学术史的面貌。


    第二阶段,由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邱居里副教授主持,姚念慈先生襄助,并由邱居里先生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资深教授刘家和先生覆阅了整理初稿之后,感到整理工作很有必要再进一步,即把柴德赓先生的讲义原稿整理出来,李瑚先生的讲义笔记附注其间,并行问世,认为这样才能更圆满地体现当年传道授业的老师和亲聆欬唾的学子共同学习清代学术史的生动景象。于是,整理工作的接力棒就传到了邱居里先生手中。邱先生是著名哲学史家邱汉生先生的女公子,长期从事中国历史文献的整理、研    究和教学工作,成绩卓著。整理初稿经邱先生之妙手,去芜存菁,体例谨严,更加完美地展现了当年师生大众共同钻研清代学术史的精神、气质和神韵。

   课程笔记的整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

  第一,原文为繁体竖写,今改为简体横排。


  第二,统一原文章节目格式和标点。原文之“甲乙丙丁”、大小写英文字母等排序标识,均作了调整。

 
  第三,原文之眉批以页下注“柴眉批”、“李瑚注”的形式标明。文中注释随文以仿宋体标出。


  第四,对于原文中明显的误字、漏字等,均以页下注“编者按”的形式说明。


    第五,《识小录》系柴先生读书笔记,部分为原始史料之节录或摘编。对于文中明显的误字,加“(  )”标出,并在“[  ]”中改正;漏字直接以“[  ]”的形式补充。

  

  在整理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柴先生家人柴令文先生、柴邦衡先生,以及柴先生孙辈柴念东先生的大力帮助;同时也得到了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资深教授刘家和先生、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陈祖武先生的不吝指正。对于他们的帮助,这里表示衷心的感谢!

   

  是为出版说明。



 
Sk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