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柴德赓主任
来源:    发布时间: 2012-10-18 19:34   3150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苏州大学的前身江苏师范学院,建院初只有历史科,1955年在此基础上筹建历史系。这是江苏省属高校的第一个历史系,教育部相当重视,调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柴德赓教授来苏州,任历史系主任。至今,苏大历史系已走过五十年的历程。改革开放后,已由单一的历史学系,逐步发展成社会学院,拥有历史学系、档案学系(含图书馆专业)、社会学系(含社会工作专业)、旅游管理系、劳动与社会保障系5个系7个本科专业;1个博士点、7个硕士点;下设7个院级研究机构。际此,我们也深切怀念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和历史系的首任系主任柴德赓教授。

 

 

                    确立学史志向
 
柴德赓,字青峰,1908年9月,出生于西施故里、浙江诸暨柴家村。父亲读书不多,经营一个店铺。母亲是诸暨县城人,有文化。他5岁进私塾读书,聪明伶俐。11岁,已能读《古文观止》。柴家村邻近肖山县的千年古镇——临浦。镇上有所临浦小学办得较好,学生可以在校食宿。12岁时,他改换门庭,进了临浦小学,后添办初中班,
又继读初中。镇上有位前清秀才蔡东藩,曾以优贡生朝考入选,分发江西以知县候补。但蔡先生看不惯那些官场习气,称病回家,在初中班教历史。蔡先生史学知识渊博,讲课生动,深受学生欢迎;授课之余还撰写《历代通俗演义》,此书现名《中国历代演义》,至今不断再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在蔡先生的熏染下,柴德赓对历史很感兴趣,由此,“确立了学史的志向”。
后临浦初中班停办,柴德赓转学到西子湖畔。由于文史知识丰富,他在同学中有了“柴秀才”的美誉。一天,有位姓俞的同学,去看了场电影,片名叫《美人计》,讲的是三国时期刘备招亲的故事。电影一开始,银幕上映出长篇字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俞履德同学见了很高兴,认为如此佳句,还未读过。但银幕上的字,一闪而过,哪记得住啊!回校后,就去问“柴秀才”词句出于何处?他答:“《三国演义》以词起,以诗结,你看到的字幕,恐怕就是《三国演义》开始的这首词。”俞找来《三国演义》一看,果然不错,“柴秀才”的名声就更响了。
他是位全面发展的好学生,高中时是省立杭州一中足球队队长,还是出席杭州学联的代表。师母陈璧子是惠兴女中的代表。两人同被选为常委,从此相识相知,后来结为终身伴侣。
1929年,柴德赓高中毕业,由于热爱历史学,又仰慕史学大师陈垣,故选考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进入我国著名高等学府深造。他怀着兴奋的心情迎接新学期开学,在第一堂课上,陈垣老师先提了些有关史学的问题,叫学生回答。他都对答如流,陈老师非常满意。接着又拿出四份入学优秀试卷给大家看,在他的试卷上批了“以柴生为第一”的评语。从此,他在陈老师的教导下,勤奋攻读,数载寒窗,遨游在史籍里,奠定了雄厚的史学基础。也与陈垣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后他在辅仁执教,又与陈老家住得很近,常在晚饭后到陈老家中夜谈,“研讨文史,讲论学术”。柴主任自己也说:“三十年来,我在老师身边的时间有二十多年”。他得到陈老的真传,是公认的陈垣先生的学术传人。
 
                    著名史学家和教育家
 
大学毕业后,柴德赓执教于北平辅仁大学。“七七”事变,抗战军兴,北平沦陷。柴德赓获悉曹汝霖将任辅仁大学董事长,便忿忿地说:“曹汝霖是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我们怎能在这种人手下工作呢?”毅然率全家辗转去了重庆,在国立女子师院历史系任教。八年抗战胜利后,他仍为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解放后,任母校北师大历史系主任、教授。1955年9月,调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筹建历史系,并任第一任系主任。从此,他在姑苏工作和生活了十六个春秋。
    由于柴主任在史学界知名度高,交友面广,所以他的到来不但加强了学术力量,而且提高了历史系的知名度。用今天的话说,即提升了品牌。他重视教学,给学生开《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讲课内容丰富,又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指点彼此之间的异同因革,深受学生欢迎。北大副校长兼历史系主任翦伯赞得知后,请柴主任去北大历史系讲学一年。他重视科研和学术交流,到校一年后,举办了历史系的第一次学术研讨会,邀请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专家、学者前来参加。还经常邀请著名史学专家如吴晗、翦伯赞、吴泽、邓广铭等来校作学术报告,他自己也应邀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北京中央党校等地作学术报告。这样,既交流活跃了学术空气,又开阔了师生眼界,对办好历史系大有裨益。他非常重视社会实践,经常组织师生参观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查访苏州山塘街等以及参加江苏十年史的调查。1957年夏,经批准江苏师范学院历史、数学、物理三系四教授招收研究生。柴主任是历史古籍专业的导师,由于他的著名度高,全国报考柴主任研究生的多达59人,经考试最终录取3名。由于柴主任长期在高校从事史学研究和教学,尤其是对五代史、宋史、清史等都有很高的造诣,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著作有中华书局出版的《史学丛考》,这是一部史学论著选编,收入了他解放前后发表的史学研究成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史籍举要》是根据柴主任在江苏师院和北大历史系讲课的手稿和部分讲义,由北大许大龄教授领衔与江苏师院历史系的三位毕业生一起,经精心整理而成。出版后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一版再版,备受欢迎,并被国家教委列为文科教材,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此外还有求实出版社出版的《资治通鉴介绍》等。
 解放初,他还接受中国史学会的委托,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八册,1957年初出版。受到史学界的普遍欢迎,为辛亥革命史的教学与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积极贯彻“双百”方针
 
.柴主任治史治学,还有个显著的亮点,就是积极贯彻“双百”方针,展开学术争鸣。早在新中国诞生一周年的前夕,他在《光明日报》发表《对吕著〈简明中国通史〉的几点意见》一文,约五千字。“吕”即吕振羽先生,湖南邵阳人,大学毕业后在北平高校任教,曾参与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去延安,著作颇多,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柴主任的此文,就是以1949年光华书店的再版本为主写成的。文章从年代、地理、人名、事实等几方面,分别举例,提出近五十条意见。由于柴主任熟悉古籍与史料,说得有根有据,深受吕先生的欢迎。著者利用工作之余,于1951年7月,完成对《简明中国通史》的第一次修订。
柴主任既是位历史学家,又长于书法,钟情于我国有悠久传统的书法艺术。但新中国诞生后,还来不及用更大的力度抓这门艺术的继承和发扬。56年10月,他在《人民日报》发表《百花齐放中论一花独不放》一文。他从丰富我国民族文化的艺术品种、增强民族文字的造型美和满足人们对书法艺术的喜好,呼吁要办书法展览、出版书法名家的作品,提倡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书法艺术,让这朵奇葩在“百花齐放”中开得更加鲜艳夺目。柴主任所盼望的,都早已实现了,他一定会感到欣慰。
1961年9月1日,我校钱仲联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关于陆游和陆秀夫的新材料》一文。说借到《会稽陆氏族谱》四册,“乃尽数日之力,细阅全谱一过,收获喜出望外”,“乃知秀夫为放翁第六子子布之孙”。还说“《宋史 陆秀夫传》仅载秀夫为楚州盐城人,不载其原籍本是山阴,更不载其父祖以上名字。”故此新材料“特别可补正旧史之阙漏”。还介绍“陆氏谱系”及陆放翁、陆秀夫画像。继之又吟诗、索和,对此新材料“特笔大书”。认定“这一族谱所载放翁家世事迹,是宋人的记录,完全可靠。”
柴主任虽尚未见到此族谱,但就报上发表的新材料,觉得“还有疑问,似不宜马上作出结论。”因此,本着“双百”方针,他写就《陆秀夫是否放翁曾孙》一文。从陆秀夫的先世、秀夫的名字与放翁子孙排行不符、陆秀夫图像等三方面提出质疑。由于柴主任对宋史研究颇有造诣,熟悉有关的的史料与彼此关系。如对陆秀夫的先世,他以秀夫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便举《宝祐四年登科录》所载:秀夫为“二甲二十七名,年十九。曾祖荣,祖大有,父(阙名),本贯淮安州盐城县长建乡长建里”人。指出“《登科录》所载三代名字、里贯、年岁,自是根据应试者自陈。”但与《陆氏族谱》所记秀夫曾祖、祖、父三代名字,“竟无一相同,显然可疑”他又进一步考查陆放翁是否别名荣,“则自来志放翁名字者皆未及此”。又指出“史传与墓志不同,祖、父若非仕宦及著名之士,概不全录”。又如《陆氏族谱》载列祖遗像有陆秀夫画像。柴主任根据“题识”指出:“凭梦作像,事已可笑:梦中人并非自道姓名,遽以年齿相当归之秀夫,更属荒唐无稽。”即以年岁论,“题识作三十九,不知何据”。实际陆秀夫是四十有二。柴主任将此文投寄〈光明日报〉,同年9月15日,即全文刊出。从此,这新发现的“新材料”就不那么显眼了。
柴主任对贯彻“双百”方针,他常教导学生说:“写文章别发火,------要摆事实,讲道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自己也言行一致。1962年11月,他又在文章中说:“我们今天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同时学者各抒己见,互相尊重,已形成风气”。其态度积极而端正。
 
                      深厚的苏州情结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柴主任莅任后,对苏州怀着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十分关心苏州地方文献。当时史学界正在讨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一天,历史系纪庸教授去拜访他,两人也就自然地谈到这个问题。他们都“想象苏州历史文物中应该有些记载”。
不久,柴主任读到一本旧钞本《吴门表隐》,作者是清道光年间的苏州学者顾震涛。顾对苏州“凡史无传,志无纪者,网罗遗漏”,加以补充,编成二十卷,故名“表隐”。其中对苏州城市手工业和商业,尤其是纺织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资料,颇有价值。据该书记载在玄妙观机房殿有块清朝雍正十二年立的《永禁机匠叫歇碑》,可惜没有记录碑文内容。但从碑名来看,“机匠”,即机织工人,“叫歇”意为罢工,碑由机户所立,那是资方利用官府势力禁止织工罢工的事,是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资料。他想从其他有关书籍寻找碑文内容,没有查到,为此他专程到玄妙观访碑。在一位老道的陪伴下,终于在机房殿南墙脚,找到了一块上半部分已被涂抹得不成样子的石碑。经过清洗擦拭和辨认,正是他所要找的那块碑。欣喜之余,他赶忙请人拓下碑文。此时,他到苏州任教还未满三月。随后,柴主任对碑文进行研究,写成《记〈永禁机匠叫歇碑〉发现经过》一文发表,介绍发现经过及碑文内容,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主任尚钺教授说:“柴德赓教授发现此碑的经过,使我们体会到一个研究学问的方法,即一切的机会和材料,都是为有思想准备的人而设的。”此话颇有道理。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宝历元年(825),时年54岁的他出任苏州刺史,在职一年半左右,对苏州有很深的印象,在白居易的诗文里时有记述。柴主任撰写了《从白居易诗文论证唐代苏州的繁荣》一文,还有《明末苏州灵岩山爱国和尚弘储》等文。
    学术上如此,在政治上更是热爱苏州,热爱新中国,热爱社会主义。1950年底,柴主任由马叙伦等介绍,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后任民进中央委员。参加过第二次赴朝慰问团。到苏州后,任江苏省民进筹委会副主任,又和谢孝思等一起筹建苏州市民进组织,并任主任委员,省、市政协常委,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的挚友,积极参政议政,为我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长于书法精于诗
 
    柴主任既是位史学家和教育家,又长于书法和精于诗。他自幼用毛笔习字,及长,仍保持着这一习惯,凡写信、写讲稿和文章,都不例外。当然写字和书法不能划等号,书法是我国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他曾任中国书法协会常务理事。著名书法家启功评价他的书法“潇洒流畅,得张阆生先生宗祥之传”。1956年10月,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呼吁发扬我国有悠久传统的书法艺术。他的代表作有手书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这“可能是他逝世前最后写下的长卷了”。
他也精于诗,遗作有《青峰诗存》和《偶存草》两本手稿。从1926年起至1964。经其子女搜集整理,共得诗134题185首。连同柴主任所珍藏的《师友墨缘录》,合编成《柴德赓教授纪念册》,由香港影印出版,很是精美。
 柴主任的诗自有其特点,我对诗一窍不通,不敢妄议。在此只想说说他的佚诗五言二首,诗作于1957年5月2日,当时著名历史学家尚钺来校作学术报告,柴主任主持。他在报告会结束时说:“我想用八句话,两首不成韵的诗,作为大会结束。”诗曰:
那边大讲台,这里小讲台;
讲台虽然小,文章大于天。
你说我教条,我说你教条;
哪个说的对,事实见分晓。
诗随口吟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意味深长。现想对诗作的背景略为介绍。
1957年3月25日,翦伯赞教授在北京大学开设“历史问题讲座”,第一讲由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主讲,题目是《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听讲的有三千多人,其中还有埃及、瑞典等国家的外宾。同年5月2日,尚钺先生应邀来我校作《关于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的学术报告,听讲的有历史系师生和苏州市中学历史教师,约计七百人左右。柴主任在致词中说:“北京大学是大讲台,我们是小讲台。”故诗有“那边大讲台,这边小讲台”之说。范老在报告中说:“教条主义者写文章为什么也能骗一些人呢?就是因为他们也是以‘理论联系实际’的面貌出现的。”顺便批评了尚钺主编的《中国历史纲要》,说它是一本以西欧历史为蓝本的书,没有将理论很好地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3月底,上海《文汇报》对北京大学“历史问题讲座”作了报告。尚钺教授也看了这个报导。因此,在报告中讲“理论与实际结合”问题时,也顺便举例批评范老的西周封建论“是中国教条主义”。所以柴主任诗中有“你说我教条,我说你教条”。柴主任在总结时还说:“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真理只有一个,社会分期,归根就只有一个对,……这个问题还是要争论,让事实来见分晓。”所以诗的最后有“哪个说的对,事实见分晓”之句。
    柴主任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史学专家,他的道德学问是令人钦佩和景仰的。
(原载《民主》杂志2006年第9,收入本书时有所修订。作者为苏州大学副教授)

 

 
Sk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