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青峰 学术常青——读柴德赓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百年青峰》
来源: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发布时间: 2012-10-17 09:58   2077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百年青峰》一书确实是一部结构严谨、资料丰富、质量上乘的学术著作, 全面而深入的反映了柴德赓先生的学生成就和影响。这部学术著作的编纂, 为中国现当代学术史研究和中国史学史研究提供了一部可考的信史, 该书编纂者的甘为学术界铺路架桥的奉献精神令人感佩。相信本书的出版, 一定能够推动学术界对柴德赓先生学术思想的进一步认识, 推动中国现当代学术史和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进步。

 

为纪念柴德赓先生诞辰百年, 苏州大学在2007 年11 月10 日至11 日召开了纪念柴德赓先生诞辰百年学术思想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50 余位专家学者以及柴德赓先生的家属、亲友和学生集聚一堂, 共同缅怀柴德赓先生的杰出学术成就和高尚人格。11 月10 日开幕式当天,何荣昌、张承宗、柴邦衡主编的柴德赓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百年青峰》由苏州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柴德赓( 1908- 1970) ,字青峰,浙江诸暨人。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教育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和诗人。他曾师从史学大师陈垣先生, 是陈垣先生的得意高足。柴德赓先生曾先后担任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1955 年, 他响应国家号召, 调入江苏师范学院( 今苏州大学) , 任历史系教授、系主任, 为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的建立与学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柴德赓先生精于史学研究, 擅长考证, 曾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八册,推动了辛亥革命史的研究, 并有《史籍举要》、《史学丛考》、《资治通鉴介绍》三部著作传世。
 
《百年青峰》一书, 图文并茂, 从多角度和多侧面反映了柴德赓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思想。全书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100 余幅图片。这一百余幅的珍贵的图片, 又可以分成照片、柴先生的书法作品、《青峰师友墨缘》三种。照片共有十七帧, 其中既有柴德赓先生的独照、家人合影, 更多的则是柴德赓先生与陈垣先生及陈垣先生诸位高足的合影。这些照片既有柴德赓青年时期北京求学时期的照片, 也有后来在苏州学习工作的照片, 时间跨度很大,弥足珍贵。第二种图片是柴德赓先生的几十幅书法作品, 尤为弥足珍贵。这些书法作品既包括柴先生自己所赋的诗文, 也有抄录其他名人的诗作, 尤以毛主席诗词为多。从柴先生的这些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到, 其书写的字体“不但挺拔有力, 而且结构安详, 点画圆润, 很有风韵, 颇具神采” ( 刘乃和《柴德赓的书法》) 。正如启功先生所说, 柴德赓的书法确实“潇洒流畅”, 堪称大家。第三种图片是《青峰师友墨缘》, 更是集解放前后文化、教育届的一代名流的墨宝于一册, 精彩纷呈, 堪称书法艺术的精品。这些墨宝的主人,包括了陈垣、柳诒征、顾颉刚、余嘉锡、顾随、尹石公、邓之诚、张子高、陈乐素、周祖谟、黎锦熙、夏承焘、唐兰、魏建功、马叙伦、刘乃和、史树青、沙千里、谢国桢、赵朴初、启功等等一大串在中国20世纪学术史上闪光的名字, 而20 世纪的中国学术也留下了他们的深深学术烙印。不夸张地说, 他们每个人都几乎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的一座丰碑。这些人中, 既有杰出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又有文学家、语言学家、文字学家、词学家、书法家、书画家、化学家、佛学家等等不一而足, 由此可见, 柴德赓先生的交游之广之盛。
 
第二部分是《百年青峰》的上编——生平及诗文。其中, 《青峰永在——柴德赓先生传略》及《现代著名历史学家》二篇文章简介了柴德赓先生的生平和主要学术成就。《青峰诗存》残稿及《偶存草》收录了柴德赓先生自1926 年至1964 年几乎一生的诗稿, 共134 题, 185 首。这些诗的学术价值, 诚如主编们在该书前言中所评价那样: “这些诗生动的记叙了他的心路历程, 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展现了他敏于词章的才华。”李汉秋教授亦高度评价了柴德赓先生诗中的爱国激
情, “捧读柴德赓先生的诗集, 犹如触电一般, 被民族精英磅礴的爱国爱民激情所震击。怦然心动, 热血沸腾” ( 《百年青峰》第44页) 。此外, 这一部分还收入了散见于报刊之中而未收录于柴德赓先生专著中的几篇代表性的文章。
 
第三部分为《百年青峰》的中编——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 收入了许多当代著名的学者及柴德赓先生的学生对柴先生的学术评价。这些文章, 深入研讨了柴德赓先生的治学道路、治学方法、学术思想, 并且分别对柴德赓先生的《史籍举要》、《史学丛考》、《资治通鉴介绍》、《辛亥革命》丛刊等著作的学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学术评价。其中,龚书铎、李秋沅先生的《柴德赓的治学道路和方法》一文认为, 柴德赓先生治学, “大体说来, 解放前偏重于考证之学, 解放后则侧重于目录学及清代学术史的研究”, 并将其治史特点概括为三个: “第一, 他有多篇考史之作, 但他的考史不是为考史而考史, 而是一种‘有意义的史学’, ⋯⋯即历史研究带有明显的爱国主义政治倾向。” “第二,精严缜密的考证方法。” “第三, 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张承宗先生的《柴德赓与他的老师陈垣》一文认为, 柴德赓作为陈垣的入室弟子、学术传人继承了老师陈垣正义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思想的高尚品德与风格,故此与清代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瞿林东先生的《登堂入室的门径——〈史籍举要〉重版前记》更是将柴德赓先生的《史籍举要》一书高度评价为史学工作者“登堂入室的门径”。柴德赓先生《史学丛考》等其他几部著作亦得到学者们的高度评价。柴德赓先生的学生邱敏还撰文探讨了柴德赓以诗证史的治学风格( 《百年青峰》第137 页) 。
 
第四部分为《百年青峰》的下编——回忆与追思, 收入了各个时期柴德赓先生的友人和学生的回忆与纪念的文章。从这些或长或短的追忆文章中, 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亲友和学生对柴德赓先生的真挚情感与深深思念,读来令人动容。从文章的字里行间, 我们也充分感受到了一个著名历史学家的高尚品格与情操。这些文章从多侧面回忆了生活、工作、学习和研究中的柴德赓先生的形象。柴德赓先生的音容笑貌在我们面前一点点鲜活而丰满起来。
 
通读全书, 总观全帙, 我认为《百年青峰》一书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 该书资料翔实, 内容丰富, 层次清晰, 布局合理, 结构严谨, 全面反映了柴德赓先生的生平业绩和学术成就。如前所述,《百年青峰》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展示了柴德赓先生生前的照片、书法、师友墨缘的图片, 第二部分叙述了柴德赓先生的生平传略, 并且收录生前的诗稿和佚文, 第三部分为学术界对柴德赓先生学术评价, 第四部分则为师友亲人的追忆。由此可见, 全书的四个组成部分相辅相成, 不可或缺, 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地展现了柴德赓先生古今并茂、文史兼通的学术成就。
 
第二, 该书注重考异订误、拾遗补缺,增加了该书学术价值。《百年青峰》一书的编者, 在该书的编纂中, 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将众多文章编排在一起, 而是非常注重各篇文章的考异订误。这些考异订误的成果, 一些表现在页下的补充注释之中, 而更多的考订则直接形诸于文章本身了。这些补充注释,有注释发表时间和刊物( 如第20 页、21 页、42 页等页下注) 、有的注释方言( 如第43 页编者注: 活狲, 吴方言, 普通话为“猢狲”) 、有的考订史实( 如第48 页编者注中对史朝恩应为史朝义的订正, 还有49 页编者注中对王祎《王忠文公集》简称为《忠文集》的考订等) 、有的补充说明( 如88 页编者注对该文“郝胜于邵” 的补充说明) 。在该书编撰中,编者为了尽可能地反映柴德赓先生的学术全貌, 除了自己努力搜集柴先生的资料和诗文,也不断地向柴先生的生前友好和学生索求柴先生的稿件、诗文、图片和资料, 而且取得不小的收获。如该书第二部分中柴德赓先生的几篇文章《对吕著〈简明中国通史〉的几点意见》、《“百花齐放” 中论“一花独不放”》、《天堂苏杭说的由来》、《复周国伟书》等都是原来柴先生散见于不同报刊中的
文章, 故柴德赓的《史学丛考》没有收录,而此次全部予以收录。这些文章的收录, 对进一步了解柴先生对书法艺术的重视和他的“以诗证史”治学风格都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 书中对柴先生诗文手稿、图片和资料的搜集是不遗余力的, 编者的拾遗补缺之功甚大。
 
第三, 该书作者群阵容强大, 体现出该书的高品味和权威性。《百年青峰》中编和下编的作者就包括了龚书铎、李秋沅、史树青、吕叔湘、荣孟源、瞿林东、刘乃和、启功、许大龄、来新夏、卞孝萱、邓瑞、张承宗、曹永年、邱敏、许春在、柴邦衡等等柴先生的亲友和学生, 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现当代学术大家, 这样的作者阵容不可谓不强大。这些作者的文章或研讨柴先生的学术思想或追思柴先生的业绩, 而他们自身的身份和学术地位从客观上增加了《百年青峰》一书的学术品味, 也体现了该书学术权威性。
 
第四, 该书立论公允, 体现出编者实事求是的学术风范。本书的编纂者本着为学术界留下一部“信史”的角度出发, 因此该书阐述史实实事求是, 立论中肯公允, 决不轻发议论, 夸大其辞, 而是要读者自己通过亲身阅读柴先生的文章和诗词来亲自领略和体会他的学术思想和人格魅力, 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本书开篇的《青峰永在——柴德赓先生传略》一文就说明了这一点, 三位编者在此文中始终站在客观的立场陈述柴德赓先生的生平和学术成就, 而不轻发议论, 目的就是为了给学术界留下一部可信的学术史。可以说, 编纂者的客观学术立场在全书中俯拾皆是, 读者诸君可以自己体会。这一方面也确实体现了编纂者的实事求是的治学风范。我想, 这也是深受柴德赓先生的学术和人格魅力的感染吧。
 
总的说来, 《百年青峰》一书确实是一部结构严谨、资料丰富、质量上乘的学术著作, 全面而深入的反映了柴德赓先生的学生成就和影响。这部学术著作的编纂, 为中国现当代学术史研究和中国史学史研究提供了一部可考的信史, 该书编纂者的甘为学术界铺路架桥的奉献精神令人感佩。相信本书的出版, 一定能够推动学术界对柴德赓先生学术思想的进一步认识, 推动中国现当代学术史和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进步。
 
Sk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