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德赓先生传略
来源: 《青峰学记》   发布时间: 2012-10-16 10:44   4507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此文刊载在《青峰学记》,为首次权威发表柴德赓传记文章。

 

柴德赓先生(1908-1970),字青峰,浙江诸暨县思安乡柴家村人。他5岁入私塾,勤奋好学。11岁能读《古文观止》。1920年进临浦小学。毕业后,研读《左传》、《纲鉴易知录》、《东莱博议》、《古文辞类纂》等书,对文史产生了浓厚兴趣。1923年进临浦小学初中班,当时的历史教师蔡东藩,正在撰写历代通俗演义。由于蔡老师的教育与薰陶,使他对史学与文学的研读更有长进。同年考入杭州安定中学,当时他是班级中国文功底最扎实的学生。1926年夏考入浙江省立第一中学高中文科。在校中积极参加了杭州学生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被推选为该校出席杭州学生联合会的代表。毕业后,1929年北上,考取北平师范大学史学系。是时家中经济困难,无力供应其读书费用,后来得到一位在京亲戚的资助,并在其家中担任家庭教师,才得继续深造。入学后,他的才华与好学,深受陈垣教授的器重。当时陈先生曾从考生中挑选了四份优秀的考卷作为范本,以勉励学生用功学习,柴先生名列榜首,陈垣教授在考卷上批了“以柴生为第一”的评语。从此,他长期在陈老师的帮助指导下,从事史学研究,成为陈垣先生的得意门生。1931年,其亲戚南迁,柴先生的学习生活又有困难。后经陈先生介绍,在辅仁大学附中兼任语文教师。这是柴先生从事教育事业的开始。在大学期间,他坚持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刻苦学习,经常带几个烧饼,在北京图书馆埋头看书。这种勤奋学习的精神,使他在学术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3年毕业后,他执教于辅仁附中。1936年受聘于辅仁大学历史系,从事史学研究与教学工作。抗战期间,北平沦陷后,因值妻子生育和对陈老师的敬重,不愿离开老师,滞留北平。1943年底,汉奸曹汝霖将出任辅仁大学董事长,柴先生得悉后与陈垣老师相约离开辅仁,他说:“曹汝霖是日本帝国主义走狗,我们读中学时就喊口号‘打倒卖国贼曹汝霖’,怎能在这种人手下工作。”后陈垣先生因故未能成行。1944年,柴先生携带家口离开北平,经洛阳、西安辗转入川。他在临行前夕,告别陈垣老师留下的诗文序说:“余立志南行,期在明日,援庵夫子早有同行之约,部署已定,而教务长雷冕等涕泣相留,遂不果行。今夕余往辞别,师勉励之余,继以感喟,余泪下不能禁,归寓倚装赋此,不知东方既白。甲申正月初五夜。”其诗中有:“八载胡尘污乾坤,忍饥读书乐晨昏。迟迟未肯言去国,总缘河朔重师尊。……黄昏斗室话时艰,相约联吟到巴山。……谁知十事九拂意,得自由身良非易。吾道忠恕不相违,去留终须合大义。……明朝挥手从兹去,回首师门肠内热”之句,表达了他“年年无限家国恨”的忧国心情和对陈老师的恩谊之深。离开北平后,颠沛流离,长途跋涉,到达重庆。应台静农、魏建功等友人邀请,搭船到白沙,任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兼图书馆长。时台静农教授为国文系主任,魏建功教授为教务主任。抗战胜利后,国立女师因迁校问题发生学潮,许多教师被解聘。1946年,柴先生亦被迫离开白沙,回到北平,继续被聘为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1955年,响应号召,支援兄弟院校,调任江苏师范学院(现名苏州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他积极认真的工作,为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的建立与学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柴德赓先生毕业从事史学研究与教学工作,是史学界知名的学者。在辅仁大学读书时,备受陈垣校长的青睐。他前后在陈老师身边学习、工作二十多年,亲受教诲与指导。师生相与讨论研究学问,关系十分密切。诚如他在《我的老师——陈垣先生》一文中所说:“我要永远向老师学习,做他的小学生,踏着他所走的道路前进。”他师承陈垣先生的治学经验,精研目录学,对史籍的研究造诣很深。先后在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江苏师范学院等校,讲授中国古代史、史料与史学、中国历史要籍介绍等课程。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史籍举要》一书,就是根据他在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讲授中国历史要籍介绍的手稿和部分讲义,由他的学生邱敏、胡天法、许春在进行整理,并经北京大学历史系许大龄教授精心审校而成的。《史籍举要》反映了柴先生史籍研究的成果和教学经验。
《史籍举要》内容丰富,重点突出,评论精辟,有独到见解,目的性很明确,正如作者所说,其目的是为了使青年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方面有哪些是重要书籍,哪些应该精读,哪些应该参考,哪些仅备检阅;更进一步了解这些书籍是什么人做的,什么时候做的,站在什么立场说话的,什么时候印行的,它里面记载些什么重要史料,它是用什么方法记载的,这些记载和见解对不对?这些书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我们对这些书应该怎样批判和利用?”。可见柴先生教书育人的匠心与认真负责的态度。这是一部史学入门的好书,受到史学界和青年学生的欢迎。已多次再版,为学术界所瞩目。吕叔湘先生在《书柴德赓〈史籍举要〉》一文中说:“此书优点甚多,最值得指出的有两点。第一,所举书籍虽多,但不是全然孤立论述,而是常常指点彼此之间的异同因革,因而全书脉络贯通。……第二,评论一书的优劣得失都有根有据,恰中肯綮,决非笼统一说,或人云亦云。”认为《史籍举要》“确实是在同类书中允称上选”。何竹第先生在《柴德赓的〈史籍举要〉》一文中,亦称书中的“看法和处理方法都是十分中肯的。”认为“本书可作为研究史料的人员一把钥匙”。该书出版后,即被国家教委列为文科教材。1988年荣获全国高等学校文科优秀教材奖。
柴德赓先生的《史籍举要》,也是他师承陈垣老师的治学经验,致力于史籍目录的研究成果。如刘乃和教授所说:“这本书应说是在学术界有很大贡献的,在学术上是来源于陈老师的。”张守常先生在《回忆听援庵先生讲课》一文中亦称:“柴先生是援庵先生的入室弟子,是有师承家法的,所以从柴先生的《史籍举要》还可以看得出(援庵先生)《史学要籍解题》的原始面貌。”
柴德赓先生不仅精于目录学、史料学,而且在历史学的研究方面也有许多成就。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的《史学丛考》,收录了他在1931年至1965年期间的主要史学论著。他治学严谨,考证翔实,立论精辟有据,有独到见解。在五代史、宋史、明清史、清代学术史及辛亥革命史诸方面,都有较深的研究。
他早年对宋史就作过钻研,不仅精于正史,还熟晓宋人笔记。鉴于“自来讲宦官祸国,每举东汉、唐、明三朝,语不及宋。”因此他考察了北宋宦官领兵、监军与走马承受公事等情况,194112月在《辅仁学志》第十卷第一、二合期上发表了《宋宦官参预军事考》,以丰富的史料,论证了宋代宦官参预军事的史实。他说:“余观宋代宦官之与政治,举凡国计民生治河决狱之事,巨细莫不与闻,顾以参预军政,与一代用兵关系最大,军政之坏,殆由于此。故特考其始末,表而出之。”文中还论述了南宋宦兵不预军事的原因。《通鉴胡注表微》一书是陈垣先生的名著,柴先生读后撰写了《〈通鉴胡注表微〉浅论》,发表于194741623日《上海大公报·图书周刊》第1516期。文章深刻阐述了《通鉴胡注表微》著作的时代背景,学术成就与价值,赞扬陈垣先生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操,同时也反映了柴先生的爱国思想。他说:《表微》中“所举的议论,俯拾即是,凡是沦陷期间在北平受过生活煎熬、思想压迫的人,读起来格外有同感,这些话无异是替大家说的。……这书虽在沦陷期间作成,但发表已在胜利以后,未尝没有新的感慨附丽其中,像《治术》《民心》《货利》诸篇,就有很显著的表现。”1961年他从91《光明日报》上看到一篇《关于陆游和陆秀夫新材料》的文章,该文根据《会稽陆氏族谱》说明陆秀夫为陆放翁的曾孙。柴先生读后感到新鲜,但又发生疑问,“为自来史家所未道”。随即于96写了《陆秀夫是否放翁曾孙》一文,他从陆秀夫的先世、秀夫名字与放翁子孙排行不符、陆秀夫图像题识等三个方面提出质疑。《光明日报》随即于915日刊出。
《〈资治通鉴〉及其有关的几部书》是柴德赓先生对宋代史籍研究的重要论著。他对《通鉴》作了全面系统和深刻的论述,在史学界很有影响。1963年,他应北京大学翦伯赞先生邀请,到北京大学讲学一年,在此期间,曾给中共中央党校的学员讲《资治通鉴》。1981年求实出版社出版了他撰写的《资治通鉴介绍》,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这部史学巨著的写作集体、编纂方法,、采用史料、胡三省注及主要优缺点,有其独到见解。尤其是“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了应当怎样读《通鉴》,更可作为我们阅读时的借鉴。”196572《人民日报·学术研究》第75期发表了柴先生撰写的《论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一文,认为“欧史效法《春秋》,最突出的一点是尊王思想”。指出:“欧阳修对五代十国的看法,没有从生产发展、阶级斗争着眼,是不正确的。向来对于五代十国有些错误看法,多数来源于《新五代史》,必须加以纠正。”
《明季留都防乱诸人事迹考》是柴德赓先生的第一篇学术论著,这篇论文是在大学二年级写成的,文中对明末复社联名发表的《留都防乱公揭》中一百四十三位具揭人的生平事迹,一一作了考证。该文的上半部发表于19316月北平师范大学《史学丛刊》第一卷第一期。文章中歌颂了“辅南明诸王图兴复”的冯京第、黄宗羲等人,表彰了“国亡自尽”及“因事累为清室所获殉义”的魏学濂、陈子龙等人,而对那些晚节不好的人,则给予了鞭挞。文中充分利用了地方志及各种其他典籍,其内容丰富,考证精密,反映了他对明清之际历史的熟悉。后来因学校经费困难,《丛刊》停办,因此论文的下半部未能继续刊出。陈垣老先生1962年在《红旗》杂志上发表的《衷心喜悦话史学》中还提到这件事。《〈鲒埼亭集〉谢三宾考》亦为柴先生早年的著作,发表于194312月《辅仁学志》第十二卷第一、二合期,对谢三宾的家世与生平事迹作了全面的考证与论述,对其晚节不保、两次降清作了批判,表达了柴先生热爱祖国的民族意识。这些论著,都反映了他师承陈垣先生经世致用的治学宗旨与考据特长。
柴德赓先生在清代学术史的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他的论著中,如《王西庄与钱竹汀》、《王鸣盛和他的〈十七史商榷〉》、《章实斋与汪容甫》、《试论章学诚的学术思想》等论文,都写于六十年代“文革”之前,当时正是他精力旺盛、学术成熟的时期。由于他对清代学术源流与师承关系,了如指掌,所以,这些论文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柴德赓先生对我国古籍整理工作也作了重要贡献。1951年他接受中国史学会的委托,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1956年完成,全书共分八册,三百二十多万字。收录了一百二十多种资料,其中从未发表的有十余种,字数约占四分之一,其他虽经发表,而刊本难得者居十之七八,是研究辛亥革命的重要文献。1964年他受教育部之请,借调到北京协助陈垣老师点校《新、旧五代史》。当时,柴先生协助整理《新五代史》,刘乃和先生协助整理《旧五代史》。他们还先后编制了新、旧五代史的人名索引,还编制了《五代十国年表》和有关五代史论著目录等,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可是正当点校工作接近完成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发生了。新、旧五代史的整理工作也因之中断。不久柴德赓先生也被召回苏州而遭受迫害,1970123不幸去世。数年后,当二十四史整理工作重新继续进行的时候,中华书局还派专人到苏州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来找他联系整理《新五代史》的工作。此时,他们才知道柴先生已经不在人世,而深感惋惜。
《永禁机匠叫歇碑》的发现,是柴德赓先生对明清经济史研究的重要贡献。1955年他调任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后,随时留意苏州地方文献。他在与纪庸教授进行学术交流中,谈到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他们都认为苏州历史文物中应该有这方面的记载,后来看到苏州图书馆藏旧钞本顾震涛《吴门表隐》中,提到机房殿有雍正十二年永禁机匠叫歇碑的记载,引起了他的重视。为了弄清碑文的内容,是年年底,他亲自去玄妙观访碑,在道士的指引下,终于在机房殿的墙脚下找到了这块碑,并请人拓下碑文。随后,他写了《记〈永禁机匠叫歇碑〉发现经过》一文,作了介绍,发表在《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7期。该碑现保存在苏州碑刻博物馆。
《叫歇碑》发现后,柴先生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他在给尚钺先生的信中说:“我为研究这碑,曾经去苏州图书馆借来康熙二十五年的《织造府志》,对当时官营手工业的组织作了一些了解,肯定这碑所记的机户,都是私营手工业的资方。对碑上有姓的官吏,也大略考过,完全符合。为什么碑要立在玄妙观祖师殿?因为这是(当时)工人聚集之所。……明末葛贤率众抗税就是在玄妙观集会的。”《永禁机匠叫歇碑》还被收入在1956的三联书店出版的尚钺先生的专著《中国资本主义关系发生及演变的初步研究》一书中,作为“附录”。尚钺先生在“附录”说明中说:“从柴德赓教授发现此碑的经过,使我们体会到一个研究学问的方法,即一切的机会和材料,都是为有思想准备的人而设的。……我们祖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因之,文化的遗存一定很丰富,而且是很普遍。只要我们肯研究,肯留心,我们当能发现更多的有史料价值的文化遗存。”
柴德赓先生毕生热爱教育事业。自1931年在辅仁大学附中任教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年。他教学认真,讲课生动,内容充实,论述有据,有独到见解。他待人热情,诲人不倦,因而受到广大师生的敬重与爱戴。许大龄先生回忆柴先生在北大讲课的情况说:“1963年他在北大讲课,无论是在课堂上,或是在宿舍里,几乎每天都有很多青年同志把他包围着,有历史系的,也有中文系的,有同学,也有青年和中年教师,去敬听他的谆谆教诲。他平易近人,来者不拒。那时我们都耽心会把他的身体累坏。但面对求知心切的青年同志,他是从不考虑自己的健康情况的。”刘乃和先生回忆早年在辅仁大学听柴先生讲课时说:“我认识柴先生是在1939年考入辅仁大学历史系的时候。他给我们班讲‘中国历史纲要’。刚一上课,那清朗的语调,生动的内容,就把全班同学的注意力给吸引住。在一年的讲授中,他经常夹叙清人治学特长和历史掌故,使同学开扩了眼界,提高了治史的兴趣,初步获得了读书的门径。他是我们班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南京师专的许春在同志,回忆五十年代在江苏师院听柴先生讲授《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时说:“柴先生处理教材极有功夫,不论介绍哪一部名著,都讲得生动风趣,旁征博引,纵收自如。有时先生借题发挥,犹如跃马驰骋,引我们进入知识的锦绣谷中,令人目不暇接,似有脱缰忘返之感,然而先生话锋一转,又回到原先话题,这时我们才发觉先生原本要讲的艰深内容已经让我们在一路赏景之中悄然冰释了。”可见他讲课的教学效果很好,很受学生欢迎。
他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解放前,他掩护过进步青年投奔革命的道路。在教学中他关心学生的学业,也关心学生的政治思想与品德教育,鼓励青年勤奋学习。
柴德赓先生为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的建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该校原来只设历史科,当时江苏省的师范院校的历史专业还没有本科生。柴先生到任后即积极投入规划筹备,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与充实师资,增添图书设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等等,终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建起了历史系。他重视师资的培养,关心青年教师的提高,勉励青年教师要认真读书,打好扎实的基础。他亲自指导青年教师组成读书小组,学习《资治通鉴》、《书目答问》,指导青年教师掌握与使用《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等工具书,选派青年教师到有关院校进修提高。当他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时,常把青年教师带去参加学术活动,听学术报告,从各方面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水平。
柴先生积极提倡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认为这是提高学术水平的重要的途径,他要求教研室要建立制度,定期开展学术活动,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交流学术思想。他注意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1956年秋天,在他的主持下,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举行第一次科学讨论会,邀请了南京、上海、杭州等有关高校的教师来参加。他主持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工作后,数年间先后邀请了尚钺、吴晗、吴泽、韩儒林、沈炼之、翦伯赞、邓广铭等史学界名家,来院作学术报告与座谈交流。这些学术交流,丰富了师生的学术知识,促进了师生的教学与科研的提高。随着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江苏师范学院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一批批毕业生相继走上教育工作的岗位。1962年,江苏师范学院庆祝建院十周年校庆的时候,柴德赓先生喜看师范教育事业的发展,赋诗四绝以志欢庆。其诗曰:“学府宏开岁月更,十年成绩已峥嵘。吴中自古人文地,今使前贤畏后生。”“水映楼台柳拂丝,弦歌何处不相宜。图书万架花千树,正是人材蔚起时。”“学海无津一筏航,不迷方向见朝阳。经师难得人师重,相约红专各擅场。”“一代风华春不驻,千秋事业史无前。昌明科学今非昔,进步还须志更坚。”诗中表达了柴先生为进一步培养又红又专人材的千秋事业而努力的决心。
柴先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学者,他长于史学,精于诗词,擅长书法。留有《偶存草》手稿与《青峰诗存》残册,存诗一百八十五首,写作时从1926年起至1864年。所作诗歌题材广泛,有读书治史、寄怀友人,有颂赞祖国大好河山,记叙生活历程的,及抒发爱国情思等题材。这些诗歌的写作时间,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时期,因此,从自身的生活侧面也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变革。
柴先生擅长书法,深得书法界的好评,以为他的字形美且刚劲有力,功力深厚。他曾任中国书法协会常务理事。1956105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百花齐放中论一花独不放》的文章,呼吁倡导书法艺术。可惜他的墨迹已大多无存。1988年其子祖衡、邦衡、君衡,女儿令文,一起将他亲自抄写的部分诗稿和征集到的遗墨,与柴先生精心收集的《青峰师友墨缘录》及其诗歌,整理编印成十六开本的《柴德赓教授纪念册》刊行于世。《青峰师友墨缘录》是抗战胜利后,他回到北京时期,先后请书法上有相当造诣的师友题写的墨迹,其中有陈垣、柳诒徽、周祖谟、顾颉刚、启功、余嘉锡、赵朴初等人,不愧为一册书法艺术的精品。
柴德赓先生是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在青年学生时代就积极投入反帝爱国运动。他发扬“五四”青年爱国精神,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对封建主义的压迫。学生们上街游行,唤醒民众,抵制日货,募捐救援同胞等,他积极参与领导了学生爱国运动。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多次掩护地下工作同志的活动。有位山东解放区的同志到北平工作,被敌人盯梢,曾在他家里住了十来天,后安全离开北平。任弼时同志1948112在西北野战军前委的讲话《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也曾在他家里刻钢板油印。后来担任中央统战部工作的朱彤同志。1948年在北平地下工作处居危险时,也受到柴先生夫妇的保护,并在第二天化了装,由他夫妇亲自护送他上火车。当时刘乃和的弟弟刘乃崇因参加地下党领导的进步戏剧运动,身处险境,也是在柴先生与柴师母陈璧子的掩护下,化装成古董商人,奔赴革命圣地。
新中国建立后,他拥护共产党,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担任辅仁大学教育工会主席三年。195012月,经马叙伦、陈伯君介绍,他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53年,他参加第二次赴朝慰问团,到前线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1956年夏被选为民进中央委员、江苏省民进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是苏州市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苏州民进是他到苏州后与谢孝思等同志积极筹建起来的,并担任苏州民进的主任委员。同时,担任了江苏省政协常委、苏州市政协常委和苏州市人民政府委员。他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积极参加政协和民主党派的各种活动,团结同志、参政议政,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柴德赓先生致力于史学研究与教育事业近四十年,是一位有才华有成就的著名学者。他的治史成就,学术思想,治学精神与高尚品德,在史学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⑴参见俞履德:《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柴德赓》。
⑵《柴德赓教授纪念册》第90页,1988年印于香港。
⑶原载《文献》1980年第2期,又见《史学丛考》第439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⑷《史籍举要》“前言”第1页,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⑸《光明日报》“史学”第509期,199052
⑹《旧金山时代报》19864月。
⑺刘乃和19881021在民进中央举办的柴德赓同志纪念会上的讲话纪录稿,《学识渊博,追求进步》。
⑻《纪念陈垣校长诞生110周年学术论文集》第303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⑼⑽《史学丛考》第50页、51页、52页。
⑾《史学丛考》第431页。
⑿《史学丛考》第234页。
⒀《史学丛考》第177页。
⒁《资治通鉴介绍》刘乃和撰《前言》第1页,求实出版社1981年版。
⒂《史学丛考》第171页、176页。
⒃参阅俞筱尧《严谨治学、不断求真》,《纪念陈垣校长诞生110周年学术论文集》第310-311页。
⒄《史籍举要》序(许大龄撰),第3页。
⒅《史学丛考》序(刘乃和撰),第3页。
⒆许春在:《怀念我的老师柴德赓先生》。


 
Skype